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国际贸易融资概念及种类 | 第19-21页 |
2.1.1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国际贸易融资的种类 | 第20-21页 |
2.2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特点与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2.4 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4.1 政策环境 | 第23页 |
2.4.2 经济环境 | 第23-24页 |
2.4.3 人才与科技因素 | 第24页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5.1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 | 第24-25页 |
2.5.2 4Ps营销理论 | 第25页 |
2.5.3 SWOT分析法 | 第25-27页 |
第3章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27-37页 |
3.1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状况 | 第27-31页 |
3.1.1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业务部门组织架构 | 第27页 |
3.1.2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规模 | 第27-28页 |
3.1.3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客户收益 | 第28页 |
3.1.4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经营成果 | 第28-31页 |
3.2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SWOT分析 | 第31-37页 |
3.2.1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内部优势 | 第31-32页 |
3.2.2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内部劣势 | 第32-33页 |
3.2.3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外部机会 | 第33-34页 |
3.2.4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外部威胁 | 第34-35页 |
3.2.5 SWOT分析结论 | 第35-37页 |
第4章 贸易融资典型产品案例分析 | 第37-45页 |
4.1 A银行——租融通 | 第37-38页 |
4.1.1 客户背景及需求 | 第37页 |
4.1.2 A银行业务模式及方案 | 第37-38页 |
4.2 B银行——运费通 | 第38-40页 |
4.2.1 业务背景 | 第38页 |
4.2.2 B银行“运费通”模式简介 | 第38页 |
4.2.3 运费通具体案例 | 第38-40页 |
4.3 C银行——全额存单质押项下无追索权的出口保理 | 第40-42页 |
4.3.1 企业基本概况 | 第40-41页 |
4.3.2 客户需求情况与方案设计 | 第41页 |
4.3.3 营销成果 | 第41-42页 |
4.4 D银行——信保保理 | 第42-43页 |
4.4.1 交易背景 | 第42页 |
4.4.2 融资方案 | 第42-43页 |
4.4.3 营销成果 | 第43页 |
4.5 案例经验启示 | 第43-45页 |
第5章 ZS银行济南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策略 | 第45-55页 |
5.1 优化部门架构,树立业务发展理念 | 第45-46页 |
5.2 ZS加大创新力度,增加同业竞争中的闪光点 | 第46-47页 |
5.2.1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 | 第46页 |
5.2.2 革新技术支持,建立传导平台 | 第46-47页 |
5.2.3 创新服务模式,强调个性化服务 | 第47页 |
5.3 优化客户结构,拓展客户群体 | 第47-49页 |
5.3.1 深度挖掘优质存量客户 | 第48页 |
5.3.2 培育优质新客户 | 第48-49页 |
5.4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 第49-51页 |
5.4.1 优化内部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 第49页 |
5.4.2 提高人员素质,完善考核机制 | 第49-50页 |
5.4.3 强化下辖分支行管理,加强检查辅助 | 第50-51页 |
5.5 加强资金渠道建设,加强定价管理 | 第51-52页 |
5.6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第52-55页 |
5.6.1 完善科学的内控机制 | 第52-53页 |
5.6.2 加强风险评估,严控风险要素 | 第53-54页 |
5.6.3 增进监管协调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