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10-38页
    0.1 研究源起第10-14页
        0.1.1 背景与问题第10-12页
        0.1.2 意义与目标第12-14页
    0.2 研究对象第14-19页
        0.2.1 核心对象: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第14页
        0.2.2 关联对象:自然地形与基础设施第14-17页
        0.2.3 载体环境:老城与新城第17-18页
        0.2.4 尺度层级:城市总体与区段第18-19页
    0.3 相关文献综述第19-34页
        0.3.1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和思想的发展第19-26页
        0.3.2 城市形态学及其分析方法第26-28页
        0.3.3“边界—结构—区块”形态认知理论第28-31页
        0.3.4 国内对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状况第31-33页
        0.3.5 该领域中研究和实践的问题第33-34页
    0.4 研究策略与方法第34-38页
        0.4.1 基本策略与方法第34-36页
        0.4.2 研究框架第36-38页
上篇: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交叠影响第38-92页
    1 自然地形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第40-56页
        1.1 自然地形的基本属性与要素构成第40-43页
            1.1.1 基本属性与意义第40-41页
            1.1.2 物质要素构成第41-43页
        1.2 自然地形的形态特征与表述方法第43-47页
            1.2.1 自然地形地物的基本形式与肌理特征第43页
            1.2.2 自然地形地物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特征第43-44页
            1.2.3 相关形态表述方法第44-47页
        1.3 自然地形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性第47-55页
            1.3.1 自然地形的行为活动关联第48-50页
            1.3.2 自然地形的物质空间构型关联第50-53页
            1.3.3 自然地形对城市物质空间作用的特征第53-54页
            1.3.4 自然地形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第54-55页
        1.4 小结第55-56页
    2 基础设施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第56-76页
        2.1 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与要素构成第56-59页
            2.1.1 基本属性与意义第56-57页
            2.1.2 基本类型构成第57-59页
        2.2 基础设施的形态特征与表述方法第59-66页
            2.2.1 基础设施的基本形式第60-61页
            2.2.2 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特征第61-63页
            2.2.3 相关形态表述方法第63-66页
        2.3 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性第66-74页
            2.3.1 基础设施的行为活动关联第66-68页
            2.3.2 基础设施的物质空间构型关联第68-71页
            2.3.3 基础设施对城市物质空间作用的特征第71-73页
            2.3.4 基础设施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第73-74页
        2.4 小结第74-76页
    3 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交叠影响第76-92页
        3.1 物质影响因素的交叠路径第76-84页
            3.1.1 客观约束关系第78-81页
            3.1.2 能动融合关系第81-84页
        3.2 物质影响因素的交叠特征第84-87页
            3.2.1 要素组合特征:多元复合、动态关联第84-85页
            3.2.2 交叠作用特征:主次权重、逐层传导、弹性限定第85-87页
        3.3 物质影响因素参与构型的架构整合第87-88页
            3.3.1 物质空间架构整合第87页
            3.3.2 行为活动架构整合第87-88页
        3.4 建立物质影响因素与构型操作的关联第88-91页
            3.4.1 构型要素的物质影响因素关联第88-89页
            3.4.2 关键构型操作的尺度层级关联第89-91页
        3.5 小结第91-92页
下篇: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构型第92-146页
    4 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构型第94-118页
        4.1 总体构型中的影响因素第95-96页
        4.2 格局建构:建立城市总体物质空间格局第96-105页
            4.2.1 适建性分析第97-101页
            4.2.2 建设斑块的总体形态架构第101-103页
            4.2.3 建设斑块的总体类型分区第103-105页
        4.3 边界构型:城市总体物质空间格局修正第105-111页
            4.3.1 边界空间的基本类型与构型特征第105-109页
            4.3.2 基于边界空间层级的总体秩序第109-111页
        4.4 基于总体“格局建构-边界构型”的公共空间构型第111-116页
            4.4.1 总体层面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与分布规律第111-112页
            4.4.2 外部:绿色开敞空间的联系与分割第112-113页
            4.4.3 边界:公共型边界与门户节点第113-115页
            4.4.4 内部:公共中心的布局与修正第115-116页
        4.5 小结第116-118页
    5 城市公共空间的区段构型第118-146页
        5.1 区段构型中的影响因素第119-121页
        5.2 结构构型:城市区段空间结构组织第121-129页
            5.2.1 物质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与构型特征第121-125页
            5.2.2 水绿空间网络结构与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的交叠第125-129页
        5.3 区块划定:城市区段空间区块界定第129-136页
            5.3.1 结构的划定与影响域第129-132页
            5.3.2 复合网络结构影响下的建设区块类型第132-134页
            5.3.3 景观型与功效型公共地段的联系与融合第134-136页
        5.4 基于区段“结构构型-区块划定”的公共空间构型第136-145页
            5.4.1 区段层面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第136-137页
            5.4.2 区段核心公共空间的分布规律与形态特征第137-140页
            5.4.3 行为活动组织对空间形态的反馈第140-145页
        5.5 小结第145-146页
6 结论与启示第146-156页
    6.1 对物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认识第146-149页
        6.1.1 物质影响因素的交叠与整合第146-148页
        6.1.2 设计中的协调、反馈和能动创造第148-149页
    6.2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型方法第149-154页
        6.2.1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秩序的建立第149-151页
        6.2.2 宏中观构型指导下的微观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塑造第151-154页
    6.3 论文的创新性第154页
    6.4 继续研究的方向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2页
作者简介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的结构调控、生物功能化及其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