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表 | 第10-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7页 |
1.1 木质素概述 | 第17-20页 |
1.1.1 木质素的结构 | 第17-18页 |
1.1.2 木质素的性质及应用 | 第18-19页 |
1.1.3 其他先进功能材料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第19-20页 |
1.2 木质素荧光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20-23页 |
1.2.1 荧光的产生机理 | 第20-21页 |
1.2.2 木质素荧光的应用及其荧光官能团研究 | 第21-23页 |
1.3 木质素在溶液中微结构模型及溶液行为研究 | 第23-29页 |
1.3.1 木质素微结构模型 | 第23-26页 |
1.3.2 木质素微结构的溶液行为 | 第26-29页 |
1.4 聚集行为对荧光的影响 | 第29-37页 |
1.4.1 聚集荧光淬灭 | 第29-30页 |
1.4.2 聚集诱导发光 | 第30-35页 |
1.4.2.1 分子内运动受限 | 第30-31页 |
1.4.2.2 聚集空间共轭 | 第31-35页 |
1.4.3 其他环境因素对荧光的影响 | 第35-37页 |
1.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 | 第37-42页 |
1.5.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1.5.2 荧光能量转移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第38-42页 |
1.5.2.1 连接键型荧光能量转移体系 | 第39-40页 |
1.5.2.2 自组装型荧光能量转移体系 | 第40-42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42-45页 |
1.6.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42-43页 |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7页 |
第二章 木质素的溶液聚集行为对其荧光的影响规律 | 第57-91页 |
2.1 引言 | 第57页 |
2.2 实验原料、仪器与方法 | 第57-60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7-5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2.2.3 木质素的分子量分布测试 | 第58页 |
2.2.4 木质素的酚羟基和羧基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2.2.5 木质素磺酸盐中磺酸基含量测定 | 第59页 |
2.2.6 木质素紫外光谱的测定 | 第59页 |
2.2.7 木质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溶液配制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59-60页 |
2.2.8 木质素荧光寿命的测定 | 第60页 |
2.2.9 木质素的粒径分布及散射光强度测定 | 第60页 |
2.3 木质素原料的基本结构表征 | 第60-61页 |
2.4 木质素的基本荧光行为及其荧光来源 | 第61-63页 |
2.4.1 木质素的多荧光团发光体系 | 第61-62页 |
2.4.2 木质素的三维荧光光谱及其荧光来源 | 第62-63页 |
2.5 木质素胶团间聚集行为对其溶液荧光的影响及其荧光自吸收行为 | 第63-72页 |
2.5.1 木质素磺酸盐的浓度聚集行为 | 第63-65页 |
2.5.2 木质素磺酸盐浓度聚集行为对其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5-66页 |
2.5.3 木质素磺酸盐浓度聚集荧光淬灭机理研究 | 第66-70页 |
2.5.4 碱木质素浓度聚集行为对其荧光的影响及其自吸收现象 | 第70-72页 |
2.6 木质素胶团内聚集行为对其荧光的影响及其荧光增强效应 | 第72-80页 |
2.6.1 混合溶剂诱导的木质素磺酸盐聚集行为和荧光变化 | 第72-74页 |
2.6.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诱导的木质素磺酸盐聚集行为和荧光变化 | 第74-76页 |
2.6.3 木质素磺酸盐胶团内聚集荧光增强效应的机理研究 | 第76-78页 |
2.6.4 混合溶剂诱导的碱木质素聚集行为对其荧光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 第78-80页 |
2.7 木质素胶团内紧密度变化对其聚集荧光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第80-87页 |
2.7.1 碱木质素胶团紧密度对其聚集荧光行为的影响 | 第80-84页 |
2.7.1.1 pH诱导的碱木质素胶团紧密度变化对其聚集荧光行为的影响 | 第80-83页 |
2.7.1.2 离子强度诱导的碱木质素胶团紧密度变化对其聚集荧光行为的影响 | 第83-84页 |
2.7.2 木质素磺酸盐胶团紧密度对其聚集荧光行为的影响 | 第84-87页 |
2.7.2.1 pH诱导的木质素磺酸盐胶团紧密度变化对其聚集荧光行为的影响 | 第84-86页 |
2.7.2.2 离子强度诱导的木质素磺酸盐胶团紧密度变化对其聚集荧光行为的影响 | 第86-8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三章 木质素基pH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91-117页 |
3.1 引言 | 第91页 |
3.2 实验原料、仪器与方法 | 第91-96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91-9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92页 |
3.2.3 罗丹明螺旋内酰胺衍生物SRhB的合成 | 第92-94页 |
3.2.4 环氧化改性木质素磺酸盐E-ELS的合成 | 第94页 |
3.2.5 L-SRhB探针的合成 | 第94-95页 |
3.2.6 L-SRhB中SRhB接枝量的测定 | 第95页 |
3.2.7 溶液的配制 | 第95页 |
3.2.7.1 不同pH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95页 |
3.2.7.2 L-SRhB荧光探针响应溶液的配制 | 第95页 |
3.2.8 细胞成像 | 第95-96页 |
3.2.8.1 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实验 | 第95-96页 |
3.2.8.2 L-SRhB探针的细胞内在化实验 | 第96页 |
3.3 L-SRhB探针的结构表征 | 第96-98页 |
3.4 L-SRhB探针的pH响应行为 | 第98-107页 |
3.4.1 L-SRhB探针对pH的可见光和比率式荧光响应 | 第98-101页 |
3.4.2 L-SRhB探针对pH的比率式响应机理分析 | 第101-103页 |
3.4.3 L-SRhB探针对pH的可逆性响应分析 | 第103-104页 |
3.4.4 L-SRhB探针对pH的选择性响应分析 | 第104-105页 |
3.4.5 L-SRhB探针的光漂白和光稳定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3.5 L-SRhB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分析 | 第107-113页 |
3.5.1 L-SRhB探针在生理缓冲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 | 第107-108页 |
3.5.2 ELS与L-SRhB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3.5.3 L-SRhB探针的细胞内在化机理分析 | 第109-110页 |
3.5.4 L-SRhB探针的细胞成像分析 | 第110-11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木质素基非共价键FRET体系的构建及其能量转移机理 | 第117-143页 |
4.1 引言 | 第117页 |
4.2 实验原料、仪器与方法 | 第117-119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17-11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118页 |
4.2.3 SRhB纳米粒子(SRhBNPs)的制备 | 第118页 |
4.2.4 复合物SRhB/ELS的制备 | 第118页 |
4.2.5 复合物pH响应溶液的配制 | 第118-119页 |
4.2.6 Zeta电位测试 | 第119页 |
4.2.6.1 不同pH下SRhBNPs溶液Zeta电位测试 | 第119页 |
4.2.6.2 不同ELS含量下SRhBNPs溶液Zeta电位测试 | 第119页 |
4.2.7 原位核磁滴定测试 | 第119页 |
4.2.8 QCM-D测试 | 第119页 |
4.3 复合物SRhB/ELS的形成过程与表征 | 第119-126页 |
4.3.1 SRhBNPs的表征 | 第120-122页 |
4.3.2 复合物SRhB/ELS的粒径和形貌表征 | 第122-123页 |
4.3.3 复合物SRhB/ELS的核磁氢谱表征及其结合方式分析 | 第123-126页 |
4.4 ELS与SRhBNPs的吸附行为分析 | 第126-128页 |
4.5 复合物SRhB/ELS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行为分析 | 第128-131页 |
4.5.1 复合物SRhB/ELS的比率式pH荧光响应 | 第128-129页 |
4.5.2 复合物SRhB/ELS的光漂白行为 | 第129-131页 |
4.6 ELS对SRhB荧光响应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第131-135页 |
4.6.1 ELS含量对复合物SRhB/ELS比率式pH荧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4.6.2 ELS含量对SRhB紫外吸光度和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4.6.3 ELS含量对SRhB响应时间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4.7 ELS的供体荧光团和复合物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分析 | 第135-13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附件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