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能源替代系统建模及实证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能源替代模型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16-27页 |
2.1 稳定性理论 | 第16-22页 |
2.1.1 稳定性的定义 | 第16-18页 |
2.1.2 稳定性的定理 | 第18-22页 |
2.2 混沌理论 | 第22-25页 |
2.2.1 混沌概念 | 第22-23页 |
2.2.2 判断系统混沌性的李雅普诺夫指数方法 | 第23-25页 |
2.3 遗传算法 | 第25-27页 |
3 能源替代模型的建立 | 第27-41页 |
3.1 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2 系统动力学特征 | 第29-40页 |
3.2.1 平衡点及稳定性 | 第29-32页 |
3.2.2 系统分岔图和李雅普诺夫指数谱 | 第32-39页 |
3.2.3 系统的耗散性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能源替代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1-50页 |
4.1 美国市场实证分析 | 第41-45页 |
4.1.1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1-42页 |
4.1.2 遗传算法参数辨识 | 第42-43页 |
4.1.3 参数辨识系统分析 | 第43-45页 |
4.2 中国市场实证分析 | 第45-48页 |
4.2.1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5-46页 |
4.2.2 遗传算法参数辨识 | 第46-47页 |
4.2.3 参数辨识系统分析 | 第47-48页 |
4.3 对比分析及政策建议 | 第48-50页 |
5 能源替代系统的线性反馈控制 | 第50-56页 |
5.1 线性反馈控制 | 第50页 |
5.2 稳定性分析 | 第50-5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5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