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控制引导体系研究--以南京秦淮老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上篇 《南京市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秦淮老城(NJZCa030)单元》及地下空间规划专题相关实践成果第4-63页
    第一部分 秦淮老城单元控规成果概述第7-22页
        第一章 总则第7-9页
            1.1 规划背景第7页
            1.2 编制目的第7页
            1.3 规划深度第7页
            1.4 成果构成第7-8页
            1.5 执行规定第8页
            1.6 解释权属第8页
            1.7 规划实施第8-9页
        第二章 项目概况与现状综合分析第9-15页
            2.1 项目区位与规划范围第9页
            2.2 地区发展背景第9页
            2.3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第9-11页
            2.4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第11-13页
            2.5 现状综合研判第13-14页
            2.6 SWOT分析第14-15页
        第三章 总体规划思路与结构第15-17页
            3.1 规划思路第15页
            3.2 规划重点第15页
            3.4 功能定位第15页
            3.5 规划策略第15-16页
            3.6 空间结构第16-17页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第17-22页
            4.1 规划原则第17页
            4.2 规划思路第17-18页
            4.3 发展用地规划第18-19页
            4.4 土地利用规划第19-22页
    第二部分 秦淮老城单元地下空间控制引导技术专题成果第22-38页
        第五章 秦淮老城单元地下空间现状概况第22-25页
            5.1 地下空间概况及问题第22页
            5.2 地下空间分布概况第22页
            5.3 地下空间功能概况第22-23页
            5.4 地下空间层数概况第23页
            5.5 地下空间现状问题第23-25页
        第六章 地下空间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第25-27页
            6.1 规划目标与原则第25页
            6.2 地下空间总体布局结构第25-26页
            6.3 重点地区规划引导第26-27页
        第七章 平面布局引导与竖向控制引导第27-28页
            7.1 平面布局引导第27页
            7.2 竖向控制引导第27-28页
        第八章 地下空间系统规划第28-34页
            8.1 地下公共服务空间系统规划第28页
            8.2 地下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28页
            8.3 地下市政设施系统规划第28-30页
            8.4 地下综合防灾系统规划第30-32页
            8.5 地下空间环境保护规划第32-33页
            8.6 地下环境设计引导第33-34页
        第九章 规划管理单元图则控制引导第34-37页
            9.1 规划管理单元划分原则第34页
            9.2 地块划分原则第34页
            9.3 图则单元的规划控制引导内容第34页
            9.4 地块的规划控制引导内容第34-35页
            9.5 规划控制指标(内容)体系第35页
            9.6 规划控制引导内容的表达方式第35-36页
            9.7 技术图则的编制第36-37页
        第十章 规划实施建议第37-38页
    附录第38-63页
下篇第63-142页
    摘要第65-66页
    ABSTRACT第66页
    第一章 绪论第70-77页
        1.1 研究背景第70-71页
            1.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问题日益突出第70页
            1.1.2 存量发展背景下,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迫切要求第70页
            1.1.3 地下空间深度开发利用的条件日趋成熟第70页
            1.1.4 地下空间利用缺乏科学、规范、切实的指导和规划控制第70-7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71-72页
            1.2.1 研究目的第71页
            1.2.2 研究意义第71-72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述第72-73页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73-74页
            1.4.1 研究对象第73-74页
            1.4.2 研究内容第74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74-77页
            1.5.1 研究方法第74-75页
            1.5.2 研究框架第75-77页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第77-84页
        2.1 城市中心区的研究综述第77-78页
            2.1.1 国外城市中心区的研究第77页
            2.1.2 国内城市中心区的研究第77-78页
            2.1.3 城市中心区的综述小结第78页
        2.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综述第78-80页
            2.2.1 地下空间发展历程第78-79页
            2.2.2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综述第79页
            2.2.3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综述第79-80页
            2.2.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述小结第80页
        2.3 地下空间规划控制的研究综述第80-84页
            2.3.1 国外地下空间规划控制的研究综述第80-81页
            2.3.2 国内地下空间规划控制的研究综述第81-82页
            2.3.3 地下空间规划控制的综述小结第82-84页
    第三章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84-97页
        3.1 背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概况第84-87页
            3.1.1 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逐渐开发利用,但面窄效低问题多第84页
            3.1.2 功能布局: 功能逐渐复合多元,但功能形式局限,缺乏系统协调组织第84-85页
            3.1.3 空间场所: 逐渐适宜人性化,但普遍来说环境品质仍不理想第85-86页
            3.1.4 法规建设: 体系健全、内容拓展,但未与现有法规有效融合、尚未成熟第86-87页
        3.2 问题当前地下空间规划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87-93页
            3.2.1 法规缺位: 相关法规(编制标准和规范)缺位第87-89页
            3.2.2 权责模糊: 涉及的管理主体复杂,规划协调机制有待加强第89-90页
            3.2.3 规划薄弱:规划编制体系尚未成熟,规划研究和实践尚且不足第90-91页
            3.2.4 权属复杂:确权办法有待明确,权属管理亟需完善第91-93页
        3.3 挑战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核心问题第93-95页
            3.3.1 建成环境的功能布局固化第93页
            3.3.2 空间发展的需求紧迫第93-94页
            3.3.3 一体化开发的成本高第94页
            3.3.4 权属利益的关系复杂第94页
            3.3.5 功能活动空间的交互混杂第94页
            3.3.6 场所空间环境的条件特殊第94页
            3.3.7 规划管理体系不健全第94-95页
        3.4 实践项目中的问题与需求第95-96页
            3.4.1 实践项目中的具体问题第95-96页
            3.4.2 实践项目中的具体需求第96页
        3.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四章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控制引导策略第97-108页
        4.1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引导的基本原则第97-98页
            4.1.1 有法可依,依法编制的原则第97页
            4.1.2 统筹规划,系统化的原则第97页
            4.1.3 以人为本,平战结合的原则第97页
            4.1.4 可持续发展,近远期结合的原则第97-98页
        4.2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引导的应对策略第98-100页
            4.2.1 功能引导,协调互促第98页
            4.2.2 科学规划,公益优先第98-99页
            4.2.3 安全有效,刚弹结合第99页
            4.2.4 室内城市,发展持续第99-100页
        4.3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第100-104页
            4.3.1 总体到单元、地块层面的逐步控制引导第100页
            4.3.2 分区施策,分类控制引导的规划策略第100-102页
            4.3.3 “性、量、位、质”四个层面的控制引导第102-103页
            4.3.4 分层规划、图则标定的规划方法第103-104页
        4.4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求第104-107页
            4.4.1 地下空间控规的法定地位第104-105页
            4.4.2 地下空间控规的编制任务第105页
            4.4.3 地下空间控规的编制内容第105-106页
            4.4.4 地下空间控规的成果要求第106-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引导体系构建第108-127页
        5.1 基于单元及地块层面的控制引导第108-109页
            5.1.1 规划管理单元的划分第108-109页
            5.1.2 地块的划分第109页
        5.2 定性的控制引导:综合定性,兼容得当第109-114页
            5.2.1 控制引导方法第109页
            5.2.2 控制引导内容第109-110页
            5.2.3 控制引导的关键点第110-114页
        5.3 定量的控制引导:确定指标,合理量化第114-118页
            5.3.1 控制引导方法第114-115页
            5.3.2 控制引导内容第115页
            5.3.3 控制引导的关键点第115-118页
        5.4 定位的控制引导:标定位置,保障流线第118-120页
            5.4.1 控制引导方法第118-119页
            5.4.2 控制引导内容第119页
            5.4.3 控制引导的关键点第119-120页
        5.5 定质的控制引导:场所环境,人文特色第120-124页
            5.5.1 控制引导方法第120页
            5.5.2 控制引导内容第120-121页
            5.5.3 控制引导的关键点第121-124页
        5.6 控制引导体系的技术图则编制第124-126页
            5.6.1 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内容的整合第124-125页
            5.6.2 规划控制引导内容的表达方式第125-126页
            5.6.3 技术图则的编制第126页
        5.7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南京秦淮老城单元控规为例第127-140页
        6.1 项目概况第127-130页
            6.1.1 规划编制背景第127-128页
            6.1.2 规划单元现状概况第128-130页
            6.1.3 本研究与项目的关系第130页
        6.2 现状地下空间概况第130-132页
            6.2.1 地下空间分布概况第131页
            6.2.2 地下空间功能概况第131页
            6.2.3 地下空间开发层数概况第131-132页
            6.2.4 规划单元地下空间的主要问题第132页
        6.3 总体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引导第132-134页
            6.3.1 规划原则第132-133页
            6.3.2 规划思路第133页
            6.3.3 地下空间总体布局结构及分区引导第133-134页
            6.3.4 重点地区规划引导第134页
        6.4 图则单元层面的地下空间控制引导技术实践第134-140页
            6.4.1 新街口片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概况第135-136页
            6.4.2 新街口地区相关规划地下空间的引导第136-138页
            6.4.3 地下空间控规图则的编制第138-140页
    第七章 结语第140-142页
        7.1 研究结论第140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140-141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6页
附录第146-148页
作者简介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社区突发灾害事故人员疏散及对策
下一篇:降低欧姆点火所需磁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