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17-2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1.1 样本来源 | 第17页 |
1.1.2 样本量计算 | 第17页 |
1.1.3 抽样方法 | 第17页 |
1.1.4 纳入标准 | 第17-18页 |
1.1.5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8-28页 |
1.2.1 调查方法 | 第18页 |
1.2.2 调查工具 | 第18-20页 |
1.2.3 血样采集与处理 | 第20-21页 |
1.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1.2.5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1页 |
1.2.6 实验原理 | 第21-23页 |
1.2.7 实验步骤 | 第23页 |
1.2.8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1.2.9 实验流程图 | 第24-25页 |
1.2.10 质量控制 | 第25页 |
1.2.1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1.2.12 伦理许可 | 第26页 |
1.2.13 研究路线图 | 第26-28页 |
2 结果 | 第28-47页 |
2.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 第28-29页 |
2.1.1 样本人口学特征总体情况 | 第28页 |
2.1.2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 第28-29页 |
2.2 研究对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状况分析 | 第29-30页 |
2.2.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抑郁状况比较 | 第29页 |
2.2.2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抑郁障碍患者HAMD得分比较 | 第29-30页 |
2.3 研究对象童年创伤量表得分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2.3.1 病例组与对照组童年创伤量表得分比较 | 第30页 |
2.3.2 病例组与对照组童年创伤阳性率比较 | 第30-31页 |
2.3.3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抑郁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状况比较 | 第31-32页 |
2.4 研究对象冲动人格特质量表(BSI-11)得分状况分析 | 第32-34页 |
2.4.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冲动人格特质状况比较 | 第32-33页 |
2.4.2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抑郁障碍患者冲动人格特质状况比较 | 第33-34页 |
2.4.3 有无童年创伤的抑郁障碍患者冲动人格特质状况比较 | 第34页 |
2.5 研究对象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得分状况分析 | 第34-36页 |
2.5.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特质应对方式比较 | 第34-35页 |
2.5.2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抑郁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状况比较 | 第35-36页 |
2.5.3 有无童年创伤的抑郁障碍患者特质应对方式状况比较 | 第36页 |
2.6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 第36-39页 |
2.6.1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浓度比较 | 第37-39页 |
2.6.2 有无童年创伤的抑郁障碍患者相关血清指标浓度比较 | 第39页 |
2.7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9-41页 |
2.8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2.9 抑郁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2.10 抑郁障碍影响因素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3页 |
2.11 无计划冲动性与情感虐待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43-44页 |
2.12 结构方程的构建 | 第44-47页 |
2.12.1 提出假设模型 | 第44-45页 |
2.12.2 模型的评价 | 第45-46页 |
2.12.3 模型调整及中介效应检验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59页 |
3.1 社会人口学、心理及行为因素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 | 第47-53页 |
3.1.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第47-48页 |
3.1.2 童年创伤特征 | 第48-50页 |
3.1.3 冲动人格特征 | 第50-52页 |
3.1.4 特质应对方式特征 | 第52-53页 |
3.2 相关血清学指标与抑郁障碍的关系 | 第53-56页 |
3.2.1 血清CRP与抑郁的关系 | 第53-54页 |
3.2.2 血清TGF-β1与抑郁的关系 | 第54-56页 |
3.2.3 血清IP-10与抑郁的关系 | 第56页 |
3.3 抑郁障碍相关的中介模型探讨 | 第56-57页 |
3.4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4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3页 |
综述 抑郁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73-9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附录 | 第92-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