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岩油藏压裂注水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现状 | 第9-11页 |
1.2.2 砂砾岩油藏压裂改造技术现状 | 第11页 |
1.2.3 井网与裂缝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砂砾岩油藏分形表征研究 | 第16-26页 |
2.1 砂砾岩油藏储层的结构特征 | 第16-18页 |
2.1.1 砾岩储层分类特征 | 第16页 |
2.1.2 砂砾岩模态结构划分 | 第16-17页 |
2.1.3 物理模型及假设 | 第17页 |
2.1.4 砂砾岩各模态渗透率表达式 | 第17-18页 |
2.2 砂砾岩油藏分形模型研究 | 第18-21页 |
2.2.1 砂砾岩油藏分形模型适应性 | 第18-19页 |
2.2.2 砂砾岩油藏分形模型渗透率公式推导 | 第19-21页 |
2.2.3 孔隙度及有效渗透率推导 | 第21页 |
2.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6页 |
2.3.1 分形模型渗透率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2.3.2 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砂砾岩油藏典型连通体模型建立 | 第26-37页 |
3.1 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3.1.1 地质特征 | 第26-27页 |
3.1.2 开发特征 | 第27-28页 |
3.2 典型连通体模式划分 | 第28-31页 |
3.2.1 连通体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3.2.2 典型连通体模式划分 | 第30-31页 |
3.3 典型连通体模式模型建立 | 第31-37页 |
3.3.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1-35页 |
3.3.2 流体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3.3 压裂裂缝模型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典型连通体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64页 |
4.1 叠置型连通体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55页 |
4.1.1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7-43页 |
4.1.2 连通体叠置关系 | 第43-46页 |
4.1.3 井网参数 | 第46-49页 |
4.1.4 压裂裂缝参数 | 第49-55页 |
4.2 条带型连通体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 第55-61页 |
4.2.1 纵向压裂位置 | 第55-58页 |
4.2.2 压裂裂缝半缝长 | 第58-59页 |
4.2.3 裂缝角度 | 第59-60页 |
4.2.4 井网形式 | 第60-61页 |
4.3 孤立型连通体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 第61-64页 |
4.3.1 井网形式 | 第61-63页 |
4.3.2 纵向压裂位置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连通体模式优化盐22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 第64-74页 |
5.1 精细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5.2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5.2.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5.2.2 流体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5.2.3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69页 |
5.3 区块注水开发对策研究 | 第69-74页 |
5.3.1 注采井网优化设计 | 第69-72页 |
5.3.2 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