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医药防治“郁证”方剂配伍规律的对比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概述 | 第11-22页 |
| 1 中医药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11-18页 |
| 1.1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1.2 病证 | 第12-14页 |
| 1.3 论治 | 第14-18页 |
| 2 蒙医药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18-22页 |
| 2.1 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 2.2 病证 | 第19-20页 |
| 2.3 论治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防治“郁证”方剂配伍规律与特点研究 | 第22-56页 |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6页 |
| 1.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1.3 资料来源 | 第22-23页 |
| 1.4 文献筛选标准 | 第23页 |
| 1.5 数据规范化处理 | 第23-25页 |
| 1.6 研究流程图 | 第25-26页 |
| 2 中医防治郁证方剂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26-45页 |
| 2.1 频次分析 | 第26-30页 |
| 2.2 归类分析 | 第30-35页 |
| 2.3 四气分析 | 第35-37页 |
| 2.4 五味分析 | 第37-39页 |
| 2.5 归经分析 | 第39-41页 |
| 2.6 关联规则分析 | 第41-45页 |
| 3 蒙医防治郁证方剂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45-56页 |
| 3.1 频次分析 | 第45-48页 |
| 3.2 归类分析 | 第48-49页 |
| 3.3 药性分析 | 第49-51页 |
| 3.4 药味分析 | 第51-52页 |
| 3.5 药效分析 | 第52-54页 |
| 3.6 关联规则分析 | 第54-56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56-67页 |
| 1 中蒙医对抑郁症认识异同 | 第57-59页 |
| 1.1 相同点 | 第57-58页 |
| 1.2 不同点 | 第58-59页 |
| 2 药性理论的异同 | 第59-67页 |
| 2.1 应用异同 | 第59-61页 |
| 2.2 归类异同 | 第61-62页 |
| 2.3 四气异同 | 第62-64页 |
| 2.4 五味异同 | 第64-65页 |
| 2.5 药效异同 | 第65-66页 |
| 2.6 归经异同 | 第66-67页 |
| 3 小结 | 第67页 |
| 总结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附录 | 第75-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