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2.1.1 企业竞争力 | 第14页 |
2.1.2 银行竞争力 | 第14-15页 |
2.1.3 银行竞争力评价 | 第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3 发展重点城市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 第20-31页 |
3.1 城市行资源优势分析 | 第20-27页 |
3.1.1 重点城市的实力优势 | 第20-24页 |
3.1.2 重点城市的潜力优势 | 第24-27页 |
3.2 城市行同业战略分析 | 第27-31页 |
3.2.1 聚焦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 第28页 |
3.2.2 深耕型: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 | 第28页 |
3.2.3 均衡型: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 | 第28-29页 |
3.2.4 扩张型:北京银行、上海银行 | 第29-31页 |
4 A银行重点城市行现状 | 第31-38页 |
4.1 A银行重点城市行简介 | 第31-32页 |
4.2 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概况 | 第32-36页 |
4.2.1 拨备前利润情况 | 第32页 |
4.2.2 存款情况 | 第32-33页 |
4.2.3 贷款情况 | 第33-34页 |
4.2.4 中间业务收入情况 | 第34-35页 |
4.2.5 不良贷款情况 | 第35-36页 |
4.3 A银行重点城市行现状总结 | 第36-38页 |
5 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第38-52页 |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4页 |
5.1.1 基本原则 | 第38页 |
5.1.2 评价指标设置 | 第38-40页 |
5.1.3 评价指标含义和计分规则 | 第40-44页 |
5.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第44-51页 |
5.2.1 权重赋值方法 | 第44-45页 |
5.2.2 构建层次递阶结构 | 第45-46页 |
5.2.3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6-48页 |
5.2.4 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8-49页 |
5.2.5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 第49-51页 |
5.3 模型结果验证 | 第51-52页 |
6 基于高权重要素的重点城市行短板分析 | 第52-60页 |
6.1 基于存款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第52-53页 |
6.2 基于贷款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第53-54页 |
6.3 基于效益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第54-55页 |
6.4 基于客户竞争力的短板分析 | 第55-56页 |
6.5 竞争力短板成因分析 | 第56-60页 |
6.5.1 成因一:策略短视化,经营资源错配投放 | 第56-57页 |
6.5.2 成因二: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吞噬利润 | 第57页 |
6.5.3 成因三:内部效率低,效益提升受到阻碍 | 第57-58页 |
6.5.4 成因四:服务不到位,客户粘性逐步稀释 | 第58-59页 |
6.5.5 成因五:管理粗放化,员工队伍支撑不足 | 第59-60页 |
7 A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60-72页 |
7.1 精准施策,提高存贷款竞争力 | 第60-63页 |
7.1.1 转变经营发展的导向 | 第60页 |
7.1.2 加大重点贷款的投放 | 第60-61页 |
7.1.3 优化稳固存款的策略 | 第61-62页 |
7.1.4 突出资源调配的倾斜 | 第62-63页 |
7.2 加速变革,提高效益竞争力 | 第63-65页 |
7.2.1 加快业务创新 | 第63-64页 |
7.2.2 加快服务升级 | 第64-65页 |
7.2.3 加快内部改革 | 第65页 |
7.3 分层维护,提高客户竞争力 | 第65-68页 |
7.3.1 以优质客户为突破 | 第66页 |
7.3.2 以新型客户为动能 | 第66-67页 |
7.3.3 以长尾客户为基石 | 第67-68页 |
7.4 因人制宜,提供竞争原动力 | 第68-70页 |
7.4.1 科学规划,实现供求匹配 | 第68-69页 |
7.4.2 精细管理,促进效能提升 | 第69页 |
7.4.3 优化考核,激发员工动力 | 第69-70页 |
7.5 试点行竞争力提升成效 | 第70-72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8.1 结论 | 第72页 |
8.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