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标志性建筑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和发展历程 | 第17-29页 |
2.1 标志性建筑概念 | 第17-20页 |
2.1.1 标志性建筑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标志性建筑的分类 | 第17-19页 |
2.1.3 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因素 | 第20-25页 |
2.2.1 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 | 第20-22页 |
2.2.2 与城市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3 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 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当代标志性建筑的设计 | 第29-35页 |
3.1 当代建筑的思潮和流派 | 第29-33页 |
3.1.1 新现代主义 | 第29-30页 |
3.1.2 新理性主义 | 第30-31页 |
3.1.3 新地域主义 | 第31-32页 |
3.1.4 高技派建筑 | 第32-33页 |
3.1.5 解构主义 | 第33页 |
3.2 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标志性建筑的创作 | 第35-48页 |
4.1 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 | 第35-37页 |
4.2 90 年代以来 | 第37-48页 |
4.2.1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第38-41页 |
4.2.2 保罗·安德鲁与国家大剧院 | 第41页 |
4.2.3 雷姆·库哈斯与CCTV总部大楼 | 第41-43页 |
4.2.4 马克·巴特勒和赵小钧与国家游泳中心 | 第43-44页 |
4.2.5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与国家体育场 | 第44-46页 |
4.2.6 扎哈·哈迪德与广州大剧院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实践与教育的启示 | 第48-61页 |
5.1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实践的启示 | 第48-53页 |
5.1.1 提高建筑师的专业能力 | 第48-51页 |
5.1.2 提高建筑师的综合素质 | 第51-52页 |
5.1.3 发展与地理、人文、技术、经济等条件相契合的地方建筑 | 第52-53页 |
5.2 王澍与其它中国建筑师之间的比较 | 第53-59页 |
5.2.1 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 第53-55页 |
5.2.2 对建筑空间的不同叙事性做法 | 第55-57页 |
5.2.3 对建筑建构技艺的不同态度 | 第57-58页 |
5.2.4 对建筑形式的不同思考 | 第58-59页 |
5.3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 第59-61页 |
5.3.1 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 第59-60页 |
5.3.2 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理念 | 第60页 |
5.3.3 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中国当代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展望 | 第61-68页 |
6.1 21 世纪的先锋建筑设计思想 | 第61-66页 |
6.1.1 全球性可持续发展共识—生态建筑 | 第61-62页 |
6.1.2 功能与结构理性主义的颠覆—建筑表皮 | 第62-64页 |
6.1.3 信息时代的建筑时尚—参数化主义 | 第64-66页 |
6.2 人文因素的重要性 | 第66-67页 |
6.3 建筑伦理的重要性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