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YH01、YH02的脱氮特性及其强化脱氮过程中菌群结构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水体中氮素的来源和危害 | 第8-9页 |
1.2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9-10页 |
1.3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 第10-12页 |
1.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 第12-13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鉴定 | 第15-2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菌株的脱氮特性 | 第23-38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菌株的脱氮机理 | 第38-45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4.3 讨论 | 第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菌株间的协同竞争对脱氮特性的影响 | 第45-57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5.3 讨论 | 第54-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菌株强化反应器脱氮及其菌群结构的变化 | 第57-69页 |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7-59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7 好氧反硝化脱氮工艺流程 | 第69-77页 |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8.1 结论 | 第77-78页 |
8.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