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2 国内外相关概念界定与认知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查阅法 | 第15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5.3 调查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特色意图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概述 | 第16-29页 |
2.1 城市空间特色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1 城市特色 | 第16页 |
2.1.2 城市空间特色 | 第16-17页 |
2.1.3 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特点 | 第17页 |
2.1.4 城市空间特色的构成要素 | 第17页 |
2.2 特色意图区规划方法起源 | 第17-23页 |
2.2.1 历史背景 | 第17-18页 |
2.2.2 产生机制 | 第18-19页 |
2.2.3 定义与内涵 | 第19-20页 |
2.2.4 三大分类 | 第20-21页 |
2.2.5 三大分级 | 第21页 |
2.2.6 划定方法 | 第21-22页 |
2.2.7 管控内容 | 第22-23页 |
2.2.8 特色意图区的起源小结 | 第23页 |
2.3 规划体系中特色意图区相关实践综述 | 第23-26页 |
2.3.1 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特色意图区 | 第24-25页 |
2.3.2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中的特色意图区 | 第25-26页 |
2.3.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特色意图区 | 第26页 |
2.3.4 小结 | 第26页 |
2.4 国内特色意图区规划编制技术的探索 | 第26-29页 |
2.4.1 宏观层面边界划定 | 第26-28页 |
2.4.2 管控形式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特色意图区规划难点讨论 | 第29-43页 |
3.1 早期实证研究——南京特色意图区的实践梳理 | 第29-31页 |
3.1.1 南京空间特色实践的重要时间节点 | 第29-30页 |
3.1.2 特色意图区在南京规划体系中的作用模式 | 第30-31页 |
3.1.3 小结 | 第31页 |
3.2 南京特色意图区专项规划成果解析 | 第31-33页 |
3.2.1 特色意图区的成果分析 | 第31-32页 |
3.2.2 特色意图区的准入标准 | 第32-33页 |
3.2.3 小结 | 第33页 |
3.3 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特色意图区解析 | 第33-35页 |
3.3.1 特色资源认知的城市级偏向 | 第33页 |
3.3.2 边界的概念化特征 | 第33-34页 |
3.3.3 价值特色-现状问题-控制引导的导控方式 | 第34页 |
3.3.4 小结 | 第34-35页 |
3.4 南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特色意图区解析 | 第35-39页 |
3.4.1 相关技术规定中的模糊描述 | 第36页 |
3.4.2 控规层面的划定方法 | 第36-38页 |
3.4.3“有区弱控”的导控局面 | 第38页 |
3.4.4 小结 | 第38-39页 |
3.5 特色意图区指引编制城市设计 | 第39-41页 |
3.5.1 以特色意图区指引编制城市设计的落实情况 | 第39页 |
3.5.2 典型特色意图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圈层管控 | 第39-41页 |
3.5.3 小结 | 第41页 |
3.6 我国特色意图区的多样特征下的规划难点讨论 | 第41-43页 |
3.6.1 我国特色意图区的多样特征 | 第41页 |
3.6.2 我国特色意图区的多样特征下的规划难点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国外应对多样特色空间的相关经验研究 | 第43-75页 |
4.1 纽约区划法中的特别意图区(Special Purposes District) | 第43-53页 |
4.1.1 起源与作用:传统“死板”区划法下的特别管理 | 第43-44页 |
4.1.2 一“区”一议的严格编制方式 | 第44-46页 |
4.1.3 纽约语境中“独特品质区域”的内涵 | 第46-48页 |
4.1.4 划区范围思路与划区办法 | 第48-50页 |
4.1.5 两段式文本与4大主要导控内容 | 第50-52页 |
4.1.6 小结 | 第52-53页 |
4.2 新加坡特征规划中的特征区(Identity Area) | 第53-59页 |
4.2.1 国家认同战略指引下的规划应对 | 第53-54页 |
4.2.2 新加坡语境下的特征区内涵与认知偏向 | 第54-55页 |
4.2.3 明确边界与概念性示意并存 | 第55-57页 |
4.2.4 行动建议式的特征区引导 | 第57-59页 |
4.2.5 小结 | 第59页 |
4.3 贯穿伦敦规划体系的特色塑造(Character) | 第59-69页 |
4.3.1 伦敦特色保护的地位:自上而下的全层级融入 | 第59-61页 |
4.3.2 范例指引中的特色定义与四大原则 | 第61-62页 |
4.3.3 伦敦规划中特色塑造总体目标的提出与特色认知的底层倾向 | 第62-63页 |
4.3.4 机遇区发展框架中的特色分区(Character Area)指引 | 第63-65页 |
4.3.5 地方发展框架中“特别政策区”+“辅助性指引”的特色塑造 | 第65-68页 |
4.3.6 小结 | 第68-69页 |
4.4 东京融于景观规划的特色塑造 | 第69-75页 |
4.4.1 被景观概念覆盖的地方特色保护 | 第69-70页 |
4.4.2 东京基于景观规划的特色空间保护与塑造 | 第70-73页 |
4.4.3 东京景观规划中对特色空间的导控 | 第73-74页 |
4.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应对特色意图区多样特征的规划策略 | 第75-103页 |
5.1 策略一:大数据支撑下特色资源认知 | 第75-79页 |
5.1.1 传统社会调查与空间分析结合的特色认知思路 | 第75-76页 |
5.1.2 百度搜索词频支撑下的特色资源分析 | 第76-77页 |
5.1.3 微信热力图支撑下城市重点空间解析 | 第77-79页 |
5.2 策略二:多模式选用的特色意图区划定方法 | 第79-87页 |
5.2.1 四周退距划定模式及其应用 | 第79-80页 |
5.2.2 基于土地用途划定模式及其应用 | 第80-81页 |
5.2.3 基于业态集群划定模式及其应用 | 第81-82页 |
5.2.4 直接采用现有边界划定模式及其应用 | 第82-85页 |
5.2.5 其他非常规情况 | 第85-87页 |
5.3 策略三:多类型空间特色强化的导控方法探索 | 第87-95页 |
5.3.1 建筑风貌特色强化的设计导则制作 | 第87-89页 |
5.3.2 空间围合感受保护的视线控制思路 | 第89-91页 |
5.3.3 三维形态特色强化的次分区工具 | 第91-92页 |
5.3.4 功能业态特色强化的弹性指标引导 | 第92-94页 |
5.3.5 山体生态特征保护的要素框架构建 | 第94-95页 |
5.4 策略四:增加开放度提升特色空间的公众感知 | 第95-98页 |
5.4.1 提升可达性的交通优化 | 第95-97页 |
5.4.2 提升多样性的活动优化 | 第97-98页 |
5.5 策略五:搭建特色意图区塑造的全过程公共参与框架 | 第98-103页 |
5.5.1 我国特色空间塑造中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 第98-99页 |
5.5.2 前期调研阶段 | 第99-100页 |
5.5.3 中期研究阶段 | 第100-101页 |
5.5.4 后期建设阶段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结语 | 第103-10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