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2 地质云平台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1.3.1 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1.3.2 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地质数据云服务理论分析 | 第24-53页 |
2.1 云计算 | 第24-31页 |
2.1.1 云计算的定义 | 第24-25页 |
2.1.2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2.1.3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 第26-27页 |
2.1.4 云计算的体系架构 | 第27-31页 |
2.2 地质云平台 | 第31-35页 |
2.3 容器虚拟化 | 第35-45页 |
2.3.1 虚拟化的定义 | 第36页 |
2.3.2 虚拟化技术的对比总结 | 第36-42页 |
2.3.3 Docker系统架构分析 | 第42-45页 |
2.4 微服务体系架构 | 第45-52页 |
2.4.1 微服务体系架构分析 | 第45-47页 |
2.4.2 体系架构的对比总结 | 第47-51页 |
2.4.3 面向地质主题的微服务体系结构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面向地质主题的微服务关键技术与方法 | 第53-72页 |
3.1 地质主题微服务契约构建方法(HATEOAS接口技术) | 第53-61页 |
3.1.1 REST契约约束简介 | 第53-55页 |
3.1.2 平台微服务契约构建 | 第55-61页 |
3.2 数据云服务平台接口网关(APIGateway)设计 | 第61-64页 |
3.3 数据云服务平台通信模型 | 第64-67页 |
3.3.1 微服务实例交互模式 | 第64-65页 |
3.3.2 基于微服务架构消息队列 | 第65-67页 |
3.4 数据云服务平台缓存模型 | 第67-71页 |
3.4.1 分布式系统缓存模型 | 第67-69页 |
3.4.2 基于地学数据模型混合缓存 | 第69-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数据服务平台体系结构与设计 | 第72-88页 |
4.1 解决的关键问题与设计思路 | 第72-74页 |
4.1.1 关键技术问题 | 第72-73页 |
4.1.2 总体设计思路 | 第73-74页 |
4.2 数据服务平台技术框架 | 第74-77页 |
4.2.1 数据服务平台总视图 | 第74-75页 |
4.2.2 数据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 第75-77页 |
4.3 数据服务平台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 第77-86页 |
4.3.1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服务单元划分 | 第77-83页 |
4.3.2 基于基础业务实体横向扩展机制 | 第83-85页 |
4.3.3 基于地质主题纵向扩展机制 | 第85-86页 |
4.4 基于多终端数据服务平台应用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原型平台的实例分析与应用 | 第88-101页 |
5.1 勘探模型主题应用实例 | 第88-93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88-89页 |
5.1.2 系统模型 | 第89-91页 |
5.1.3 系统实现 | 第91页 |
5.1.4 应用实例分析 | 第91-93页 |
5.2 某些地质调查主题应用实例 | 第93-100页 |
5.2.1 项目背景 | 第93-95页 |
5.2.2 系统模型 | 第95-96页 |
5.2.3 系统实现 | 第96-97页 |
5.2.4 应用实例分析 | 第97-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主要成果及创新 | 第101-102页 |
6.1.1 本文成果 | 第101-102页 |
6.1.2 本文创新点 | 第102页 |
6.2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