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8页 |
1.1 IVF-ET治疗概述 | 第17-23页 |
1.1.1 IVF-ET治疗概况 | 第17页 |
1.1.2 IVF-ET治疗实施步骤 | 第17-18页 |
1.1.3 IVF-ET治疗中促排方案的常用西医药物 | 第18-21页 |
1.1.4 IVF-ET治疗常用的获卵方案 | 第21-23页 |
1.2 中医药辅助IVF-ET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2.1 中医药辅助IVF-ET治疗的理论基础 | 第23页 |
1.2.2 中医药辅助IVF-ET治疗的优势 | 第23-29页 |
1.2.3 中医药辅助IVF-ET治疗的发展前景 | 第29页 |
1.3 滋肾育胎丸概述与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1.3.1 滋肾育胎丸概述 | 第29-30页 |
1.3.2 滋肾育胎丸的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1.4 代谢组学在IVF-ET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1.4.1 代谢组学基本概况 | 第34-35页 |
1.4.2 代谢组学在辅助生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滋肾育胎丸结合IVF-ET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 第38-56页 |
2.1 资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38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38-39页 |
2.1.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9页 |
2.1.4 剔除标准 | 第39-40页 |
2.1.5 随机分组及盲法实施 | 第40页 |
2.1.6 治疗方案 | 第40-41页 |
2.1.7 试验药物 | 第41页 |
2.1.8 观察指标 | 第41-42页 |
2.1.9 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 | 第42页 |
2.1.10 数据的记录及管理 | 第42页 |
2.1.11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2.2 结果 | 第42-52页 |
2.2.1 总体病例分析 | 第42-47页 |
2.2.2 肾虚型不孕患者病例分析 | 第47-52页 |
2.3 讨论 | 第52-55页 |
2.3.1 滋肾育胎丸对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第53页 |
2.3.2 滋肾育胎丸对于激素水平的调节 | 第53-54页 |
2.3.3 滋肾育胎丸辅治肾虚型患者IVF-ET的中医机理探讨 | 第54-55页 |
2.3.4 不良反应分析 | 第55页 |
2.4 临床研究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滋肾育胎丸结合IVF-ET治疗不孕症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56-93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3.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58-59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59-80页 |
3.2.1 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等方法学的考察结果 | 第59页 |
3.2.2 血浆代谢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59-60页 |
3.2.3 PCA、PLS-DA、OPLS-DA数据分析 | 第60-70页 |
3.2.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定性、定量鉴定 | 第70-80页 |
3.3 潜在生物标志物活性及其代谢途径分析讨论 | 第80-91页 |
3.3.1 固醇类代谢 | 第80-83页 |
3.3.2 甘油磷脂类代谢 | 第83-84页 |
3.3.3 类花生酸类 | 第84-85页 |
3.3.4 亚油酸与亚麻酸类代谢 | 第85-86页 |
3.3.5 氨基酸代谢 | 第86-87页 |
3.3.6 其他 | 第87-9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四章 代谢组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 | 第93-97页 |
4.1 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第93页 |
4.2 对激素的影响 | 第93-94页 |
4.3 对卵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4页 |
4.4 对于患者整体体质的影响 | 第94-95页 |
4.5 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95-96页 |
4.6 肾虚型病例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96-9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7-99页 |
5.1 结论 | 第97页 |
5.2 创新点 | 第97页 |
5.3 不足 | 第97-98页 |
5.4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附录 | 第109-11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