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移动环境下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人脸识别研究概述第15-19页
        1.2.1 人脸识别基本流程第15-16页
        1.2.2 人脸识别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移动环境下人脸识别的难点第19-20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20-22页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0-22页
第2章 人脸识别基础第22-30页
    2.1 人脸算法的评价标准第22-23页
        2.1.1 人脸检测算法的评价标准第22页
        2.1.2 人脸识别算法的评价标准第22-23页
    2.2 Viola人脸检测第23-26页
        2.2.1 Harr-Like特征与积分图第23-24页
        2.2.2 弱分类器与强分类器第24-25页
        2.2.3 级联分类器的构造第25-26页
    2.3 子空间映射算法第26-28页
        2.3.1 主成分分析法第26-27页
        2.3.2 Fisher线性判别法第27-28页
    2.4 分类算法描述第28-29页
        2.4.1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第28页
        2.4.3 K邻近距离分类器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基于韦伯局部描述和梯度脸的特征提取方法第30-45页
    3.1 韦伯局部描述第30-33页
        3.1.1 韦伯定律第30页
        3.1.2 差分激励第30-32页
        3.1.3 韦伯方向第32页
        3.1.4 二维直方图第32-33页
    3.2 梯度脸第33-34页
        3.2.1 反射模型第33页
        3.2.2 梯度脸第33-34页
    3.3 基于韦伯局部描述和梯度脸的特征提取方法第34-37页
        3.3.1 预处理第35页
        3.3.2 GWLD特征第35-36页
        3.3.3 多尺度分析第36-37页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7-44页
        3.4.1 人脸数据库第37-38页
        3.4.2 最优参数设置第38-42页
        3.4.3 多尺度分析第42-43页
        3.4.4 性能对比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移动环境下的人脸识别方案第45-52页
    4.1 基于屏幕的补光技术第45-47页
    4.2 基于光照传感器的预处理第47-49页
        4.2.1 Gamma矫正第48页
        4.2.2 Dog滤波第48-49页
    4.3 人脸识别方案评估第49-51页
        4.3.1 移动环境下的人脸数据库第49页
        4.3.2 实验结果第49-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基于Android的轻量级人脸识别系统第52-60页
    5.1 Android平台的简介第52-53页
    5.2 轻量级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第53-56页
        5.2.1 手机人脸图像的特点第53页
        5.2.2 系统的整体设计第53-54页
        5.2.3 密码设置及用户注册第54页
        5.2.4 人脸检测与姿势提示第54-55页
        5.2.5 人脸注册第55页
        5.2.6 人脸识别第55-56页
    5.3 Android人脸识别系统的简介第56-59页
        5.3.1 用户注册及使用提示第56-57页
        5.3.2 人脸注册第57页
        5.3.3 人脸识别第57-58页
        5.3.4 安全密码认证第58页
        5.3.5 补光识别第58-59页
        5.3.6 系统特点第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第67-68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面向特征的软件产品线范围界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公路交通行业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