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物理学论文--理论生物物理学论文

生物小分子体系激发态氢键动力学及质子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氢键第11-12页
        1.1.1 氢键的形成第11页
        1.1.2 氢键的键能第11-12页
        1.1.3 氢键在生物分子体系上的作用第12页
    1.2 电子激发态第12-17页
        1.2.1 激发态的产生第12-13页
        1.2.2 激发态的失活途径第13-16页
        1.2.3 辐射跃迁与非辐射跃迁第16页
        1.2.4 激发态氢键动力学第16-17页
    1.3 激发态质子转移第17-19页
        1.3.1 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第17-18页
        1.3.2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第18-19页
    1.4 生物类小分子体系第19-20页
        1.4.1 色氨酸类似物第19页
        1.4.2 黄酮类化合物第19-20页
        1.4.3 苯并咪唑类药物第20页
    1.5 理论基础第20-25页
        1.5.1 密度泛函理论第20-23页
        1.5.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第23-24页
        1.5.3 溶剂化效应第24-25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5-27页
        1.6.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1.6.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2,6-二氮杂吲哚在水溶液中的激发态质子转移机理第27-43页
    2.1 引言第27-29页
    2.2 计算方法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2页
        2.3.1 2,6-DAI·(H_2O)_2团簇第29-31页
        2.3.2 2,6-DAI·(H_2O)_3团簇第31-37页
        2.3.3 2,6-DAI·(H_2O)_4团簇第37-42页
    2.4 结论第42-43页
第三章 4'-二甲基氨基黄酮醇在高极性溶剂中激发态下扭转电荷转移促进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第43-56页
    3.1 引言第43-45页
    3.2 理论方法第45页
        3.2.1 计算细节第45页
        3.2.2 通过将颜色应用于RDG等值面来区分弱相互作用类型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5页
        3.3.1 优化结构,RDG等值面和红外振动光谱第45-50页
        3.3.2 电子光谱,电荷分布和前沿分子轨道第50-53页
        3.3.3 TICT过程和势能曲线第53-55页
    3.4 结论第55-56页
第四章 3,7-二羟基-4-氧代-2-苯基-4氢-色烯-8-甲醛不对称结构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单质子或双质子转移?第56-70页
    4.1 引言第56-58页
    4.2 理论方法第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69页
        4.3.1 优化结构、分子静电势和红外振动光谱第58-62页
        4.3.2 电子光谱,前沿分子轨道和电荷分布第62-65页
        4.3.3 势能面第65-69页
    4.4 结论第69-70页
第五章 溶剂化对2-(4'-氨基-2'-羟基苯基)-1氢-咪唑并[4,5-c]吡啶的ESIPT机理的影响第70-84页
    5.1 引言第70-71页
    5.2 计算方法第7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1-83页
        5.3.1 分子结构与红外振动光谱第71-76页
        5.3.2 电子光谱,前线分子轨道与电荷布居第76-80页
        5.3.3 势能曲线第80-83页
    5.4 结论第83-8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8页
致谢第98-99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ED照明光生物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DENV-2诱导HUVEC自噬和影响细胞活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