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4-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2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成果的外部性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 第18-20页 |
2.1.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概述 | 第18-19页 |
2.1.2 工程量清单计价基本程序 | 第19-20页 |
2.2 外部性理论概述 | 第20-25页 |
2.2.1 外部性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外部性形成及含义的三种视角 | 第21-24页 |
2.2.3 外部性的内在化 | 第24-25页 |
2.3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成果外部性的内涵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成果的特殊性分析 | 第27-39页 |
3.1 造价成果的概念与范围 | 第27-29页 |
3.1.1 造价成果的概念 | 第27页 |
3.1.2 造价成果的范围 | 第27-29页 |
3.2 造价成果的细部构成与业务流程 | 第29-32页 |
3.3 造价成果的实践特点 | 第32-36页 |
3.3.1 造价成果的不确定性 | 第32-34页 |
3.3.2 造价成果的惯性问题多 | 第34页 |
3.3.3 缺乏过程跟踪 | 第34-35页 |
3.3.4 法律约束力未完全形成 | 第35-36页 |
3.3.5 备案制度的不完善 | 第36页 |
3.4 造价成果的主体关联关系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成果的外部性分析 | 第39-48页 |
4.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成果正外部性分析 | 第39-41页 |
4.1.1 建筑专业主体效益 | 第39-40页 |
4.1.2 项目效益 | 第40页 |
4.1.3 社会效益 | 第40-41页 |
4.2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成果的负外部性分析 | 第41-46页 |
4.2.1 造价成果结果偏高的负外部性分析 | 第41-42页 |
4.2.2 造价成果结果偏低的负外部性分析 | 第42-46页 |
4.2.3 造价成果负外部性的后果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造价成果的外部性防范机制设计 | 第48-55页 |
5.1 机制设计理论方法概述 | 第48-49页 |
5.1.1 机制设计基本理论介绍 | 第48-49页 |
5.1.2 机制设计理论的现实应用 | 第49页 |
5.2 造价成果的外部性防范机制设计的一般思路 | 第49-50页 |
5.3 造价成果的外部性防范机制设计 | 第50-53页 |
5.3.1 交易中心的行为及其责任强化 | 第50-52页 |
5.3.2 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及其责任强化 | 第52-53页 |
5.3.3 建设行政监督部门备案监管的完善 | 第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