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主要成果 | 第14-17页 |
1.5.1 实物工作量 | 第14-16页 |
1.5.2 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7页 |
2.1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 第17-22页 |
2.1.1 塔中地区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页 |
2.1.2 塔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 | 第18-22页 |
2.2 区域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22-27页 |
第三章 塔中地区储层特征 | 第27-49页 |
3.1 灰岩类 | 第27-31页 |
3.1.1 颗粒灰岩 | 第27-31页 |
3.1.2 颗粒微晶灰岩 | 第31页 |
3.1.3 含颗粒微晶灰岩 | 第31页 |
3.2 白云岩类 | 第31-41页 |
3.3 其他岩类 | 第41-42页 |
3.4 塔中地区储集空间类型 | 第42-49页 |
3.4.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2-43页 |
3.4.2 孔隙特征 | 第43-46页 |
3.4.3 裂缝特征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成岩作用现象 | 第49-64页 |
4.1 塔中地区成岩作用类型 | 第50-61页 |
4.1.1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50-56页 |
4.1.2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56-61页 |
4.2 塔中地区成岩作用演化序列 | 第61-64页 |
4.2.1 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的岩石学证据 | 第61-62页 |
4.2.2 碳氧同位素证据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成岩作用的主控因素研究 | 第64-78页 |
5.1 塔中地区奥陶系成岩环境 | 第64-68页 |
5.1.1 大气淡水环境 | 第64-66页 |
5.1.2 海水环境 | 第66页 |
5.1.3 埋藏环境 | 第66-68页 |
5.2 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史 | 第68-72页 |
5.2.1 同生作用阶段 | 第69-70页 |
5.2.2 浅埋藏作用阶段 | 第70页 |
5.2.3 深埋藏作用阶段 | 第70-72页 |
5.2.4 表生作用阶段 | 第72页 |
5.3 塔中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对成岩作用的控制 | 第72-75页 |
5.3.1 低位体系域中的成岩作用 | 第73页 |
5.3.2 海进体系域中的成岩作用 | 第73-74页 |
5.3.3 高位体系域中的成岩作用 | 第74-75页 |
5.4 塔中地区奥陶系孔隙演化 | 第75-7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