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基础研究工作部分 | 第15-16页 |
1.1.2 临床研究工作部分 | 第16-17页 |
1.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28页 |
1.2.1 综述一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2 综述二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损伤机制研究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1.2.3 综述三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28-29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的设计及样机制作与验证 | 第31-47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1-33页 |
2.2 设计与制作 | 第33-37页 |
2.2.1 要求与目标 | 第33页 |
2.2.2 设计测压原理 | 第33-34页 |
2.2.3 样机零部件、性能与组装 | 第34-36页 |
2.2.4 样机整机和使用程序 | 第36-37页 |
2.3 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样机验证与测试 | 第37-42页 |
2.3.1 样机准确度的验证 | 第37-38页 |
2.3.2 不同粗细测量针头的选取与测试 | 第38-41页 |
2.3.3 样机对兔鞘内压的测量 | 第41-42页 |
2.4 讨论 | 第42-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的生物压力学研究 | 第47-6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7-48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48页 |
3.3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 第48-49页 |
3.4 方法 | 第49-53页 |
3.4.1 活体兔颅内压测量 | 第49-50页 |
3.4.2 活体兔鞘内压测量 | 第50页 |
3.4.3 活体兔颅内高压模型建立及颅内压测量 | 第50-51页 |
3.4.4 活体兔颅内高压下的鞘内高压模型及鞘内压测量 | 第51-52页 |
3.4.5 解除颅内高压后,活体兔颅内压与鞘内压的测量 | 第52-53页 |
3.5 结果 | 第53-58页 |
3.5.1 灌注性颅内高压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3.5.2 颅内高压下的鞘内高压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3.5.3 正常颅内压与鞘内压的差别 | 第55-56页 |
3.5.4 颅内高压下,颅内压与鞘内压差别 | 第56-57页 |
3.5.5 颅内高压解除后,颅内压与鞘内压差别 | 第57-58页 |
3.6 讨论 | 第58-6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一种新型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 | 第61-80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1-62页 |
4.2 实验动物与材料 | 第62页 |
4.3 方法 | 第62-65页 |
4.3.1 粘弹剂鞘内注射--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制作 | 第62-63页 |
4.3.2 F-VEP检测 | 第63页 |
4.3.3 常规病理学检测 | 第63页 |
4.3.4 凋亡检测 | 第63-64页 |
4.3.5 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 第64页 |
4.3.6 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检测视神经轴浆运输 | 第64-65页 |
4.4 结果 | 第65-76页 |
4.4.1 功能损伤测定结果 | 第65-69页 |
4.4.2 组织结构损伤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4.4.3 凋亡测定结果 | 第70-72页 |
4.4.4 免疫组化结果 | 第72-76页 |
4.4.5 视神经轴浆流测定结果 | 第76页 |
4.5 讨论 | 第76-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 第80-109页 |
5.1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在非颅内高压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综述 | 第80-86页 |
5.2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的安全性综述(译文) | 第86-92页 |
5.3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研究 | 第92-108页 |
5.3.1 患者入选与排除标准、手术方法 | 第93-94页 |
5.3.2 结果 | 第94-98页 |
5.3.3 讨论 | 第98-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9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7页 |
附件 32例患者临床资料 | 第127-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