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14页 |
1.3 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24页 |
2.1 地层 | 第17-21页 |
2.1.1 古生界寒武系上统锦山组 | 第18-19页 |
2.1.2 古生界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 | 第19页 |
2.1.3 中生界侏罗系 | 第19-20页 |
2.1.4 中生界下白垩统义县组 | 第20页 |
2.1.5 新生界 | 第20-21页 |
2.2 构造 | 第21页 |
2.3 岩浆岩 | 第21-22页 |
2.3.1 侵入岩 | 第21-22页 |
2.3.2 脉岩 | 第22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22页 |
2.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22-24页 |
2.5.1 Ht34-乙3 | 第22页 |
2.5.2 Ht35-乙2 | 第22-23页 |
2.5.3 Ht36-甲2 | 第23页 |
2.5.4 Ht52-乙3 | 第23-24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4-54页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4-31页 |
3.1.1 矿区地层 | 第24-26页 |
3.1.2 矿区构造 | 第26-28页 |
3.1.3 侵入岩 | 第28-30页 |
3.1.4 脉岩 | 第30页 |
3.1.5 岩石化学特征 | 第30-31页 |
3.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第31-47页 |
3.2.1 磁异常 | 第31页 |
3.2.2 激电异常 | 第31-36页 |
3.2.3 激电测深分析评价 | 第36-47页 |
3.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47-50页 |
3.3.1 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HT1-Cu、Au | 第48页 |
3.3.2 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HT2-Au、Ag、Mo | 第48-50页 |
3.3.3 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HT5-Pb、Au、Ag | 第50页 |
3.4 矿体(层)地质特征 | 第50-54页 |
3.4.1 金(银)矿体特征 | 第50-51页 |
3.4.2 铜多金属矿体特征 | 第51-54页 |
第4章 成矿预测 | 第54-63页 |
4.1 成矿地质条件 | 第54页 |
4.2 找矿标志 | 第54-55页 |
4.2.1 地质标志 | 第54页 |
4.2.2 勘查地球物理标志 | 第54-55页 |
4.2.3 勘查地球化学标志 | 第55页 |
4.3 矿床成因分析 | 第55-59页 |
4.3.1 矿源分析 | 第55-56页 |
4.3.2 热源和热液运移通道、沉淀场所分析 | 第56-57页 |
4.3.3 成矿作用方式 | 第57-59页 |
4.3.4 矿床成因类型 | 第59页 |
4.4 成矿预测区的圈定与评价 | 第59-63页 |
4.4.1 小西沟地段找矿靶区 | 第59-60页 |
4.4.2 大松沟地段找矿靶区 | 第60-61页 |
4.4.3 大北沟-大梁沟地段找矿靶区 | 第61页 |
4.4.4 罗卜起沟地段找矿靶区 | 第61-6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