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下乙炔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的高效选择性加氢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工业乙烯中乙炔的产生及影响 | 第14页 |
1.2 乙炔选择性加氢的提出及反应机理 | 第14-16页 |
1.3 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 | 第16-24页 |
1.3.1 钯催化剂 | 第17-18页 |
1.3.2 钯系催化剂 | 第18-22页 |
1.3.3 非钯系催化剂 | 第22-24页 |
1.4 乙烯中乙炔的分离方法及工业应用 | 第24-26页 |
1.4.1 固体吸附剂 | 第24-25页 |
1.4.2 液体吸收剂 | 第25-26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依据 | 第26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5页 |
2.1 化学试剂、气体与仪器 | 第28-29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2页 |
2.2.1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 第29页 |
2.2.2 纳米双金属Pd/Fe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纳米双金属Cu/Fe的制备 | 第30页 |
2.2.4 纳米双金属Ni/Fe的制备 | 第30页 |
2.2.5 纳米双金属Ag/Fe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6 纳米双金属Au/Fe的制备 | 第31页 |
2.2.7 纳米双金属Pt/Fe的制备 | 第31页 |
2.2.8 纳米单金属Pd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 反应实验与产物分析 | 第32-33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4页 |
2.4.1 扫描电镜(SEM) | 第33-34页 |
2.4.2 动态光散射(DLS) | 第34页 |
2.4.3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34页 |
2.4.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第34页 |
2.5 乙炔的气液分配平衡实验 | 第34-35页 |
第3章 纳米双金属催化剂的乙炔加氢性能研究 | 第35-47页 |
3.1 双金属催化剂的材料表征 | 第35-38页 |
3.1.1 双金属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35-37页 |
3.1.2 双金属催化剂的EDS表征 | 第37页 |
3.1.3 双金属催化剂的DLS表征 | 第37-38页 |
3.2 双金属催化体系的优化实验 | 第38-41页 |
3.2.1 DMF与水最佳配比的确定 | 第38-40页 |
3.2.2 双金属催化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 不同双金属催化剂的乙炔加氢性能 | 第41-42页 |
3.4 双金属催化剂的改进 | 第42-43页 |
3.5 双金属催化剂的扩大实验 | 第43-45页 |
3.5.1 双金属催化剂扩大实验的乙炔加氢性能 | 第43-44页 |
3.5.2 循环实验 | 第44-45页 |
3.6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单金属催化剂Pd的乙炔加氢性能 | 第47-60页 |
4.1 单金属催化剂Pd的TEM以及EDS表征 | 第47-48页 |
4.2 单金属催化体系的优化实验 | 第48-51页 |
4.2.1 纳米Pd催化剂的乙炔加氢效果 | 第48-49页 |
4.2.2 DMF与水最佳配比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3 Pd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50页 |
4.2.4 NaBH4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4.3 单金属Pd的TEM以及EDS表征 | 第51-54页 |
4.3.1 NaBH4循环实验后的Pd表征 | 第51-52页 |
4.3.2 NaBH4循环实验处理后的Pd表征 | 第52-53页 |
4.3.3 H2循环实验后的Pd表征 | 第53-54页 |
4.4 纳米Pd的稳定性研究 | 第54-55页 |
4.5 纳米催化剂Pd的应用 | 第55-57页 |
4.5.1 纳米Pd催化剂的扩大实验 | 第55-56页 |
4.5.2 纳米Pd催化剂的循环实验 | 第56-57页 |
4.6 本研究方法与工业方法的对比 | 第57-58页 |
4.7 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