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7页 |
1.1 赭曲霉毒素A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1 赭曲霉毒素A理化性质 | 第12-14页 |
1.1.2 赭曲霉毒素A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1.2 前处理方法 | 第17-20页 |
1.2.1 液液萃取技术 | 第17-18页 |
1.2.2 固相萃取技术 | 第18页 |
1.2.3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8-19页 |
1.2.4 免疫亲和柱技术 | 第19-20页 |
1.3 纳米抗体 | 第20-25页 |
1.3.1 单价纳米抗体 | 第22-23页 |
1.3.2 多价和多特异性纳米抗体 | 第23页 |
1.3.3 融合型纳米抗体 | 第23-24页 |
1.3.4 纳米抗体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赭曲霉毒素A五价纳米抗体表达条件的优化及其活性分析 | 第27-46页 |
2.1 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27-29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27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1.3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 方法与步骤 | 第29-34页 |
2.2.1 OTA-BSA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2 纳米抗体CTB-VHH28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0-31页 |
2.2.3 纳米抗体CTB-VHH28的纯化及分析 | 第31-34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2.3.1 人工抗原OTA-BSA鉴定 | 第34-35页 |
2.3.2 纳米抗体CTB-VHH28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5-38页 |
2.3.3 纳米抗体CTB-VHH28的纯化 | 第38-40页 |
2.3.4 纳米抗体CTB-VHH28热稳定性分析 | 第40-42页 |
2.3.5 纳米抗体CTB-VHH28间接ELISA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2.3.6 甲醇浓度对CTB-VHH28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3章 基于赭曲霉毒素A五价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 第46-61页 |
3.1 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46-47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46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3.1.3 主要溶液 | 第46-47页 |
3.2 方法与步骤 | 第47-52页 |
3.2.1 溴化氢活化的琼脂糖微球干粉的溶胀 | 第47页 |
3.2.2 基于CTB-VHH28的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 第47-48页 |
3.2.3 免疫亲和柱的使用 | 第48-50页 |
3.2.4 免疫亲和柱性能的评价 | 第50-51页 |
3.2.5 实际样品的处理 | 第51页 |
3.2.6 样品的加标回收 | 第51页 |
3.2.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1-52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3.3.1 配体偶联时间的优化 | 第52页 |
3.3.2 洗脱液甲醇浓度的优化 | 第52-53页 |
3.3.3 洗脱体积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4 上样缓冲液中甲醇浓度的优化 | 第54页 |
3.3.5 上样缓冲液pH值优化 | 第54-55页 |
3.3.6 上样缓冲液中离子强度的优化 | 第55-56页 |
3.3.7 柱容量的测定 | 第56页 |
3.3.8 使用次数的评价 | 第56页 |
3.3.9 储藏时间的评价 | 第56-57页 |
3.3.10 加标回收实验 | 第57-58页 |
3.3.11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8-59页 |
3.4 讨论 | 第59-6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结论 | 第61页 |
4.1.1 五价纳米抗体CTB-VHH28表达条件优化及分析 | 第61页 |
4.1.2 基于纳米抗体CTB-VHH28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 第61页 |
4.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