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无核葡萄类型 | 第12页 |
1.2 无核葡萄胚胎败育机理 | 第12-14页 |
1.2.1 形态学机理 | 第12-13页 |
1.2.2 生理生化机理 | 第13-14页 |
1.2.3 分子机理 | 第14页 |
1.3 无核葡萄育种方法 | 第14-15页 |
1.4 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技术 | 第15-17页 |
1.4.1 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4.2 胚挽救技术的应用 | 第17页 |
1.5 分子标记在无核葡萄育种中的辅助选择 | 第17-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无核葡萄胚挽救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9-31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验设备及试剂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步骤 | 第20-22页 |
2.2.2 胚挽救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3.1 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2 取样时间对不同亲本胚挽救结果的影响 | 第24页 |
2.3.3 胚发育培养基形态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24页 |
2.3.4 胚萌发培养基糖浓度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24-29页 |
2.4 讨论 | 第29-31页 |
2.4.1 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29页 |
2.4.2 取样时间对不同亲本胚挽救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3 胚发育培养基形态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30页 |
2.4.4 胚萌发培养基糖浓度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胚挽救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早期检测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31-39页 |
3.1 材料 | 第3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1页 |
3.1.3 引物 | 第3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试剂配置 | 第31页 |
3.2.2 CTAB法提取DNA | 第31-32页 |
3.2.3 PCR检测程序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3.3.1 GLSP1-569对亲本检测结果 | 第32页 |
3.3.2 GLSP1-569对火焰无核×昆香无核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3.3.3 SCF27-2000对亲本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3.3.4 SCF27-2000对昆香无核×北醇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3.3.5 SCF27-2000对昆香无核×红宝石无核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3.6 SCF27-2000对红宝石无核×克瑞森无核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两个无核葡萄品种的幼胚和胚乳的发育及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 第39-48页 |
4.1 材料 | 第39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4.2.1 试剂配置 | 第39页 |
4.2.2 取样 | 第39页 |
4.2.3 固定与保存 | 第39页 |
4.2.4 制片与拍照 | 第39-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4.3.1 两个无核葡萄品种的幼胚发育及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 第40页 |
4.3.2 两个无核葡萄品种的胚乳发育及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 第40-46页 |
4.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