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街区融合共生的大学新老校区对外开放的策略探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6页 |
1.1.2 社会发展 | 第16-18页 |
1.1.3 公众意见 | 第18页 |
1.1.4 小结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5-48页 |
2.1 街区制 | 第26-34页 |
2.1.1 街区制的内涵 | 第26-27页 |
2.1.2 街区制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历程 | 第27-29页 |
2.1.3 街区制的实践及规划特点 | 第29-34页 |
2.2 大学校园对外开放 | 第34-46页 |
2.2.1 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的内涵 | 第34页 |
2.2.2 大学校园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历程 | 第34-42页 |
2.2.3 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的实践及特点 | 第42-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大学校园新老校区的发展与现状评价 | 第48-72页 |
3.1 大学校园新老校区的基本概况 | 第48-52页 |
3.1.1 大学校园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48-49页 |
3.1.2 合肥市大学校园的发展情况 | 第49-52页 |
3.2 大学校园新老校区的建设特征 | 第52-69页 |
3.2.1 大学校园新老校区建设概况 | 第52-67页 |
3.2.2 大学校园新老校区建设差异 | 第67-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大学新老校区对外开放效用的模拟分析 | 第72-100页 |
4.1 基于交通网络的路网密度分析 | 第72-79页 |
4.1.1 研究方法:网络线密度 | 第72-73页 |
4.1.2 道路网络密度分析结果 | 第73-79页 |
4.2 基于设施布局的生活便利度分析 | 第79-94页 |
4.2.1 研究方法:生活便利指数 | 第79-82页 |
4.2.2 生活便利度分析结果 | 第82-94页 |
4.3 基于特定设施的服务效率分析 | 第94-98页 |
4.3.1 研究方法:空间服务效率 | 第94-95页 |
4.3.2 空间服务效率分析结果 | 第95-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大学新老校区对外开放的策略研究 | 第100-109页 |
5.1 大学校园新老校区对外开放的类型差异 | 第100-101页 |
5.1.1 新校区:循序渐进型 | 第100-101页 |
5.1.2 老校区:目标明确型 | 第101页 |
5.2 大学新老校区对外开放模式的选择模型 | 第101-106页 |
5.2.1 新校区模式选择模型 | 第101-104页 |
5.2.2 老校区模式选择模型 | 第104-106页 |
5.3 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的一般路径 | 第106-107页 |
5.3.1 校园对外开放前期 | 第106页 |
5.3.2 校园对外开放实施 | 第106页 |
5.3.3 校园对外开放决策 | 第106-107页 |
5.3.4 校园对外开放形式 | 第107页 |
5.3.5 校园对外开放后期 | 第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9-112页 |
6.1 各章概要 | 第109-110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1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