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钛酸钡/氮化硼/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30页
    1.1 电介质概述第10-18页
        1.1.1 电介质的极化与弛豫第10-12页
        1.1.2 电介质的击穿场强第12-13页
        1.1.3 介电复合材料的理论模型第13-17页
        1.1.4 介电复合材料的连接类型第17-18页
    1.2 电介质材料的储能密度第18-20页
        1.2.1 储能密度理论计算第18-19页
        1.2.2 电介质复合材料储能密度研究挑战第19-20页
    1.3 电介质材料微观结构与界面第20-23页
        1.3.1 两相电介质复合材料第20-22页
        1.3.2 三相电介质复合材料第22-23页
    1.4 电介质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第23-26页
        1.4.1 直接共混第23-24页
        1.4.2 熔融共混第24-25页
        1.4.3 液相辅助分散第25页
        1.4.4 原位聚合法第25-26页
    1.5 氮化硼第26-28页
        1.5.1 六方氮化硼的性能与应用第26-27页
        1.5.2 氮化硼纳米片的制备第27-28页
    1.6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第28-29页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2章 氮化硼纳米片的剥离制备第30-39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2页
        2.2.1 实验原材料第31页
        2.2.2 实验仪器第31页
        2.2.3 实验步骤第31页
        2.2.4 测试与表征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7页
        2.3.1 XRD分析第32-33页
        2.3.2 TEM分析第33-34页
        2.3.3 SEM分析第34-35页
        2.3.4 AFM分析第35页
        2.3.5 FTIR分析第35-36页
        2.3.6 XPS分析第36页
        2.3.7 剥离机理的探讨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BNNS/PI复合薄膜的制备第39-48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2页
        3.2.1 实验原材料第39-40页
        3.2.2 实验仪器第40页
        3.2.3 实验步骤第40-41页
        3.2.4 测试与表征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7页
        3.3.1 BNNS/PI复合薄膜的XRD分析第42页
        3.3.2 BNNS/PI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分析第42-43页
        3.3.3 BNNS/PI复合薄膜的电击穿场强分析第43-44页
        3.3.4 BNNS/PI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分析第44-45页
        3.3.5 150 ℃下复合薄膜的储能密度分析第45-46页
        3.3.6 BNNS/PI复合薄膜的断面形貌分析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BT/BNNS/PI三相复合薄膜的制备第48-58页
    4.1 引言第48-49页
    4.2 实验部分第49-51页
        4.2.1 实验原材料第49页
        4.2.2 实验仪器第49页
        4.2.3 实验步骤第49-50页
        4.2.4 测试与表征第50-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6页
        4.3.1 结构表征第51-52页
        4.3.2 介电性能的分析第52-53页
        4.3.3 复合薄膜电击穿场强分析第53-54页
        4.3.4 复合薄膜的储能密度分析第54页
        4.3.5 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第54-55页
        4.3.6 150 ℃下复合薄膜的储能密度分析第55-56页
    4.4 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结论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截获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下一篇:大型反射面天线虚拟样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