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盆地侏罗系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9页 |
1.2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9页 |
2.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2 构造单元划分化 | 第14-15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5-17页 |
2.4 沉积相特征 | 第17-18页 |
2.5 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18-19页 |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9-25页 |
3.1 岩石成分特征 | 第19-23页 |
3.1.1 碎屑成分特征 | 第20-22页 |
3.1.2 填隙物成分特征 | 第22-23页 |
3.2 岩石结构特征 | 第23-25页 |
3.2.1 粒度 | 第23页 |
3.2.2 分选 | 第23-24页 |
3.2.3 磨圆 | 第24-25页 |
第4章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5-37页 |
4.1 各剖面物性特征 | 第25-28页 |
4.2 各组物性特征 | 第28-34页 |
4.2.1 中侏罗统中间沟组(J_2z) | 第28-30页 |
4.2.2 下侏罗统大山口组(J_1d) | 第30-34页 |
4.3 物性总体特征 | 第34-35页 |
4.4 孔渗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第5章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37-45页 |
5.1 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37-41页 |
5.1.1 粒间孔 | 第37-38页 |
5.1.2 晶间微孔 | 第38页 |
5.1.3 微裂缝 | 第38-39页 |
5.1.4 粒间溶孔 | 第39-40页 |
5.1.5 粒内溶孔 | 第40-41页 |
5.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41-45页 |
5.2.1 孔喉参数与物性参数相关性研究 | 第41-43页 |
5.2.2 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 | 第43-45页 |
第6章 储层成岩作用 | 第45-59页 |
6.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45-53页 |
6.1.1 压实作用 | 第45-46页 |
6.1.2 胶结作用 | 第46-50页 |
6.1.3 溶解作用 | 第50-51页 |
6.1.4 交代作用 | 第51页 |
6.1.5 压溶作用 | 第51-52页 |
6.1.6 构造应力作用 | 第52-53页 |
6.2 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 | 第53-54页 |
6.2.1 成岩阶段划分 | 第53页 |
6.2.2 成岩演化序列 | 第53-54页 |
6.2.3 各成岩阶段主要特征 | 第54页 |
6.3 成岩相特征 | 第54-59页 |
6.3.1 成岩相划分 | 第54-55页 |
6.3.2 主要成岩相类型 | 第55-59页 |
第7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 第59-63页 |
7.1 储层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7.1.1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9页 |
7.1.2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9页 |
7.1.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9-60页 |
7.2 储层综合评价 | 第60-61页 |
7.3 有利区预测 | 第61-6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