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多孔碳材料 | 第16-20页 |
1.2.1 多孔碳材料简介 | 第16页 |
1.2.2 多孔碳的合成及掺杂方法 | 第16-20页 |
1.2.2.1 直接合成法 | 第16-17页 |
1.2.2.2 活化法 | 第17-18页 |
1.2.2.3 氧化、卤化和磺化法 | 第18-19页 |
1.2.2.4 负载纳米粒子和聚合物涂层法 | 第19-20页 |
1.3 电吸附技术 | 第20-31页 |
1.3.1 电吸附技术原理 | 第20-21页 |
1.3.2 电吸附技术发展史 | 第21-22页 |
1.3.3 碳材料在电吸附技术中的应用 | 第22-31页 |
1.3.3.1 活性碳和碳纤维 | 第23-24页 |
1.3.3.2 碳气凝胶 | 第24-25页 |
1.3.3.3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 第25-29页 |
1.3.3.4 多孔碳 | 第29-31页 |
1.4 超级电容器 | 第31-34页 |
1.4.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 | 第31-32页 |
1.4.2 超级电容器的组成 | 第32页 |
1.4.3 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器 | 第32-33页 |
1.4.4 赝电容电容器 | 第33-34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1.5.1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34-35页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以PVDC为碳源的硫氮双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在超电容和电吸附中的应用 | 第37-5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2.1.1 试剂 | 第37-3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2.1.3 碳电极材料的合成 | 第39页 |
2.1.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9-40页 |
2.1.4.1 超电容性能测试 | 第39页 |
2.1.4.2 电吸附性能测试 | 第39-4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2.2.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40-45页 |
2.2.2 超电容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2.2.3 电吸附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以废塑料(PVC)为碳源的硫氮双掺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其在超电容中的应用 | 第53-6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3.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3-54页 |
3.1.2 碳电极材料的合成 | 第54页 |
3.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3.2.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55-59页 |
3.2.2 超电容和电吸附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3.3 延伸实验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以硫脲为硫氮源的硫氮双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在重金属离子电吸附中的应用 | 第65-7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4.1.1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65-66页 |
4.1.2 碳电极材料的合成 | 第66页 |
4.1.3 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4.1.3.1 超电容性能测试 | 第66页 |
4.1.3.2 电吸附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4.1.3.3 氧化还原性能测试 | 第6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4.2.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67-71页 |
4.2.2 超电容和氧化还原性能分析 | 第71-72页 |
4.2.3 重金属离子电吸附性能分析 | 第72-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3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