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7页 |
1.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转型时期基层维稳工作调节机制概述 | 第22-33页 |
2.1 题目转型时期维稳工作调节机制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7页 |
2.1.1 转型时期维稳工作调节机制的内涵和目标 | 第22-23页 |
2.1.2 转型时期基层维稳工作调节机制的内容 | 第23-24页 |
2.1.3 转型时期基层稳工作调节机制的特点 | 第24-26页 |
2.1.4 转型时期基层维稳工作调节机制的作用 | 第26-27页 |
2.2 转型时期基层维稳工作调节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2.2.1 维稳工作参与主体单一性 | 第27-28页 |
2.2.2 维稳应对手段机械性 | 第28-29页 |
2.2.3 维稳考评方式不科学性 | 第29页 |
2.3 转型时期基层维稳工作调节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1页 |
2.3.1 民意与权力意志调整不到位 | 第30页 |
2.3.2 民众维权与政府维稳力量不平衡 | 第30-31页 |
2.3.3 社会组织与民众参与维稳渠道不畅通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转型时期永州维稳工作与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 第33-43页 |
3.1 转型时期永州地区维稳工作现状 | 第33-34页 |
3.1.1 转型时期永州地区维稳工作的目标与要求 | 第33页 |
3.1.2 当前永州地区发展与稳定工作现状 | 第33-34页 |
3.2 转型时期影响永州社会稳定的因素 | 第34-37页 |
3.3 转型时期影响永州社会稳定的特点 | 第37-38页 |
3.4 当前永州地区维稳工作调节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5 转型时期永州地区维稳工作调节机制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国内外维稳工作经验分析与借鉴 | 第43-53页 |
4.1 国内维稳工作经验借鉴与启示一——以安徽省南陵县为例 | 第43-45页 |
4.1.1 “南陵经验”维稳工作调节机制的形成 | 第43-44页 |
4.1.2 南陵维稳工作调节机制主要做法 | 第44页 |
4.1.3 南陵维稳工作调节机制取得的成效 | 第44-45页 |
4.2 国内维稳工作经验借鉴与启示二——以湖北省沙洋县为例 | 第45-47页 |
4.2.1 沙洋维稳工作主要做法 | 第45-46页 |
4.2.2 沙洋维稳工作调节机制取得的成效 | 第46-47页 |
4.3 南陵、沙洋维稳工作调节机制的启示 | 第47页 |
4.4 国外维稳工作经验借鉴——以美国大数据应用为例 | 第47-53页 |
4.4.1 美国大数据维稳的典型应用 | 第48-50页 |
4.4.2 美国运用大数据应用维稳工作经验 | 第50-51页 |
4.4.3 美国运用大数据应用维稳的启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转型时期永州地区维稳工作调节机制的构建与对策 | 第53-61页 |
5.1 转型时期永州地区维稳工作调节机制的构想 | 第53-56页 |
5.1.1 永州维稳工作的局限性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战略思路 | 第53-54页 |
5.1.2 永州维稳工作的动态把握与扩大化相结合的战略思路 | 第54-55页 |
5.1.3 永州维稳工作的复杂性与系统协同相结合的战略 | 第55-56页 |
5.2 转型时期永州地区维稳工作机制构建措施 | 第56-60页 |
5.2.1 加强巩固农村政权组织 | 第56-57页 |
5.2.2 建立健全永州利益协调机制 | 第57-58页 |
5.2.3 完善维稳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 第58页 |
5.2.4 积极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 | 第58-59页 |
5.2.5 不断强化依法治理的力度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