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及对其参与意愿和申请行为的影响研究--以试点地区为例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8-3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 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1.4.1 数据来源 | 第24-26页 |
1.4.2 基本信息 | 第26-28页 |
1.5 概念界定及结构安排 | 第28-32页 |
1.5.1 概念界定 | 第28-31页 |
1.5.2 结构安排 | 第31-32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32-34页 |
2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 第34-52页 |
2.1 理论回顾 | 第34-44页 |
2.1.1 农户认知理论 | 第34-37页 |
2.1.2 农户行为理论 | 第37-41页 |
2.1.3 农村金融理论 | 第41-44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44-49页 |
2.2.1 农户土地制度认知 | 第44-46页 |
2.2.2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 第46-48页 |
2.2.3 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及作用 | 第48页 |
2.2.4 评述及研究启示 | 第48-49页 |
2.3 分析框架 | 第49-52页 |
3 试点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概况 | 第52-73页 |
3.1 我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背景 | 第53-57页 |
3.1.1 国家制度背景 | 第53-56页 |
3.1.2 经济社会背景 | 第56-57页 |
3.2 主要调研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 第57-68页 |
3.2.1 供给推动模式 | 第57-64页 |
3.2.2 需求推动模式 | 第64-68页 |
3.3 主要调研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效果 | 第68-71页 |
3.3.1 机构运行情况 | 第69页 |
3.3.2 银行放贷情况 | 第69-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4 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的内涵与现状 | 第73-96页 |
4.1 农户认知内涵 | 第73-82页 |
4.1.1 新素材认知 | 第74-78页 |
4.1.2 旧素材认知 | 第78-80页 |
4.1.3 新旧素材联结认知 | 第80-82页 |
4.2 农户认知测量指标 | 第82-85页 |
4.3 农户认知现状及特征 | 第85-95页 |
4.3.1 新素材认知现状 | 第85-88页 |
4.3.2 旧素材认知现状 | 第88-90页 |
4.3.3 新旧素材联结认知现状 | 第90-91页 |
4.3.4 认知特征 | 第91-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5 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的影响因素 | 第96-120页 |
5.1 引言 | 第96-98页 |
5.2 理论与机理分析 | 第98-104页 |
5.2.1 理论及拓展 | 第98-100页 |
5.2.2 模型设定 | 第100-101页 |
5.2.3 机理分析 | 第101-104页 |
5.3 模型设定与变量处理 | 第104-108页 |
5.3.2 变量处理 | 第104-108页 |
5.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8页 |
5.4.1 分布式理论下结果分析 | 第108-114页 |
5.4.2 拓展分布式理论下结果分析 | 第114-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农户认知对其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参与意愿的影响 | 第120-145页 |
6.1 引言 | 第120-124页 |
6.2 机理分析 | 第124-128页 |
6.2.1 农户旧素材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6.2.2 农户新素材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第126页 |
6.2.3 农户新旧素材联结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6.3 变量设置与模型选择 | 第128-134页 |
6.3.1 变量设置 | 第128-132页 |
6.3.2 模型选择 | 第132-134页 |
6.4 实证过程 | 第134-144页 |
6.4.1 样本筛选 | 第134页 |
6.4.2 变量描述 | 第134-137页 |
6.4.3 估计结果 | 第137-14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7 农户认知对其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申请行为的影响 | 第145-157页 |
7.1 引言 | 第145-147页 |
7.2 机理分析及理论模型 | 第147-150页 |
7.2.1 影响机理分析 | 第147-148页 |
7.2.2 理论及拓展 | 第148-150页 |
7.3 变量设定与方法选择 | 第150-151页 |
7.3.1 变量设定 | 第150-151页 |
7.3.2 方法选择 | 第151页 |
7.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151-156页 |
7.4.1 变量统计 | 第151-154页 |
7.4.2 实证结果 | 第154-15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8 结论与启示 | 第157-16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7-159页 |
8.2 研究启示 | 第159-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81页 |
附录1 典型案例 | 第181-186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186-190页 |
附录3 调研照片 | 第190-19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