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再生粗骨料强化试验研究 | 第13-26页 |
2.1 再生粗骨料制备 | 第13页 |
2.2 再生粗骨料物理性能指标测试 | 第13-16页 |
2.3 再生粗骨料强化试验 | 第16-25页 |
2.3.1 试验背景 | 第16-17页 |
2.3.2 强化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2.3.3 试验数据测定及分析 | 第18-24页 |
2.3.4 RCA的强化效果验证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6-42页 |
3.1 再生混凝土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3.1.1 传统配制方法 | 第26页 |
3.1.2 等体积砂浆法 | 第26-27页 |
3.2 配合比设计 | 第27-36页 |
3.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7-30页 |
3.2.2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3 未掺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 | 第31-33页 |
3.2.4 掺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 | 第33-34页 |
3.2.5 试件制备 | 第34-35页 |
3.2.6 正交试验数据测定 | 第35-36页 |
3.3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 | 第36-41页 |
3.3.1 未掺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 | 第36-39页 |
3.3.2 掺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 | 第39-40页 |
3.3.3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综合评定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再生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研究 | 第42-61页 |
4.1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测定 | 第42-43页 |
4.2 早期强度试验设计 | 第43页 |
4.3 早期抗压强度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4.3.1 各龄期抗压强度值 | 第43-45页 |
4.3.2 再生混凝土受压破坏形态 | 第45页 |
4.3.3 抗压强度比 | 第45-47页 |
4.3.4 再生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与龄期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4.4 早期劈裂抗拉强度结果及分析 | 第49-54页 |
4.4.1 各龄期抗拉强度值 | 第49-50页 |
4.4.2 再生混凝土受拉破坏形态 | 第50-51页 |
4.4.3 劈裂抗拉强度比 | 第51-52页 |
4.4.4 早期抗拉强度与龄期的数学模型 | 第52-54页 |
4.5 早期抗折强度结果及分析 | 第54-60页 |
4.5.1 各龄期抗折强度值 | 第54-55页 |
4.5.2 再生混凝土受弯破坏形态 | 第55-56页 |
4.5.3 抗折强度比 | 第56-57页 |
4.5.4 早期抗折强度与龄期的数学模型 | 第57-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再生混凝土微观形貌研究分析 | 第61-70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再生混凝土微观形貌概述 | 第61-63页 |
5.2.1 微观形貌研究概况 | 第61-62页 |
5.2.2 界面过渡区 | 第62页 |
5.2.3 界面结构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试验设计及方案 | 第63-64页 |
5.3.1 试验方案 | 第63页 |
5.3.2 试验设备 | 第63页 |
5.3.3 试样制作及试验流程 | 第63-64页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69页 |
5.4.1 水泥浆体的微观形貌研究 | 第64-66页 |
5.4.2 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的微观形貌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5.4.3 再生粗骨料处理前后的微观形貌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