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港口工程论文--港口工程施工论文--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基于BIM的内河高桩码头前方平台施工安全风险预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BIM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BIM技术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3 国内BIM技术在水运工程研究和运用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基于BIM技术建立风险预警建筑模型第18-32页
    2.1 三维BIM模型的创建第18-21页
        2.1.1 规则构件三维模型的创建第18-20页
        2.1.2 不规则构件模型创建第20-21页
    2.2 三维构件的参数设置第21-23页
        2.2.1 三维构件参数设置第21-22页
        2.2.2 三维构件风险预警参数设置第22-23页
    2.3 工程三维信息模型的创建与风险预警研究第23-27页
        2.3.1 工程三维模型创建第23-24页
        2.3.2 工程阶段化划分第24-25页
        2.3.3 工程施工信息提取第25-26页
        2.3.4 工程仿真模拟第26-27页
        2.3.5 工程预警及信息反馈第27页
    2.4 基于BIM技术的风险预警研究小结第27-30页
        2.4.1 基于BIM的风险预警准备工作第28页
        2.4.2 基于BIM的风险识别第28-29页
        2.4.3 基于BIM的风险评估第29页
        2.4.4 基于BIM的风险评价等级划分和风险控制第29-30页
        2.4.5 基于BIM的风险预警第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建立完整风险预警体系第32-48页
    3.1 基于BIM的工程系统分解及风险识别第32-36页
        3.1.1 内河高桩码头前方平台系统分解第32-34页
        3.1.2 风险事故的界定第34-35页
        3.1.3 风险识别第35-36页
    3.2 基于BIM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第36-40页
        3.2.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36页
        3.2.2 评估指标参数及分值计算方案第36-37页
        3.2.3 评估指标确定及参数计算第37-40页
    3.3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的建立第40-45页
        3.3.1 参数设置第40页
        3.3.2 评估指标权重参数计算第40-43页
        3.3.3 风险评估第43-44页
        3.3.4 修正系数第44页
        3.3.5 评估模型评判集的构建第44-45页
    3.4 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预警实例研究第48-65页
    4.1 东莞市虎门宏业货柜码头前方平台工程概况第48-50页
        4.1.1 码头前方平台施工概况第48-49页
        4.1.2 码头前方平台的施工信息第49页
        4.1.3 基于BIM的码头前方平台的施工安全风险预警流程第49-50页
    4.2 东莞市虎门宏业货柜码头前方平台建筑信息模型建立第50-53页
        4.2.1 创建三维构件信息模型第50-52页
        4.2.2 创建三维码头前方平台整体模型第52-53页
    4.3 东莞市虎门宏业货柜码头前方平台风险评估第53-61页
        4.3.1 码头前方平台系统分解与评估目标确定第53页
        4.3.2 码头前方平台信息提取及整理第53-56页
        4.3.3 码头前方平台风险评估指数权重计算第56-57页
        4.3.4 码头前方平台风险评估第57-60页
        4.3.5 码头前方平台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第60-61页
    4.4 东莞市虎门宏业货柜码头前方平台风险预警第61-64页
        4.4.1 风险预警信息回馈第61-62页
        4.4.2 施工安全预警动态过程展示第62-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5.1 主要结论第65页
    5.2 展望与前景第65-66页
    5.3 结束语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第72-74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桩板墙墙前倾斜坡面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海绵城市双层河道渗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