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本论文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分子式和CCDC号 | 第7-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4页 |
1.1 配位化学的发展 | 第17-18页 |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 | 第18-20页 |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 | 第20-21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 第21-27页 |
1.4.1 荧光材料 | 第22-24页 |
1.4.2 检测传感材料 | 第24-26页 |
1.4.3 药物载体材料 | 第26-27页 |
1.5 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概况 | 第27-31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34-40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4-3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2.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35-38页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2.2.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38-39页 |
2.2.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敏化稀土离子的实验方法 | 第39页 |
2.2.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捕获碘的实验方法 | 第39页 |
2.2.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负载药物分子的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第3章 含氧共轭单环二羧酸铟有机框架及白光发射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的合成 | 第41-42页 |
3.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的结构表征 | 第42-44页 |
3.3.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的元素分析 | 第42-43页 |
3.3.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的XRD分析 | 第43页 |
3.3.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3.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的荧光性能研究 | 第45-54页 |
3.5.1 能量传递过程分析 | 第45-46页 |
3.5.2 固态荧光性能研究 | 第46-47页 |
3.5.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敏化稀土离子发光性能研究 | 第47-50页 |
3.5.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比率式传感Eu~(3+)性能研究 | 第50-52页 |
3.5.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调控Dy~(3+)/Eu~(3+)比例白光发射性能研究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共轭双环单羧酸铟有机框架及碘捕获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2和3的合成 | 第56-58页 |
4.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2和3的结构表征 | 第58-60页 |
4.3.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2和3的元素分析 | 第58页 |
4.3.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2和3的XRD分析 | 第58-59页 |
4.3.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2和3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4.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2和3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4.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3的碘捕获性能研究 | 第61-67页 |
4.6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3碘捕获后半导体性质研究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共轭双环二羧酸铟有机框架结构及光电性能 | 第69-94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11的合成 | 第70-74页 |
5.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11的结构表征 | 第74-84页 |
5.3.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11的元素分析 | 第74-75页 |
5.3.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11的XRD分析 | 第75-77页 |
5.3.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11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77-84页 |
5.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11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84-85页 |
5.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9的荧光性能研究 | 第85-88页 |
5.5.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9的固态荧光性能研究 | 第85-86页 |
5.5.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4–9的液态荧光性能研究 | 第86-87页 |
5.5.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7和8的AIE性质研究 | 第87-88页 |
5.6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0和11在DSSCs中的应用研究 | 第88-93页 |
5.6.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0和11的紫外吸收 | 第88-89页 |
5.6.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0和11的电化学性能 | 第89-90页 |
5.6.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0和11的电池性能 | 第90-91页 |
5.6.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0和11的光电转化效率 | 第91-92页 |
5.6.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0和11的电化学交流阻抗 | 第92页 |
5.6.6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0和11的结构对电池性能影响 | 第92-9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膦氧共轭三环三羧酸铟有机框架及药物传递 | 第94-110页 |
6.1 引言 | 第94-95页 |
6.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和13的合成 | 第95-97页 |
6.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和13的结构表征 | 第97-101页 |
6.3.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和13的元素分析 | 第97-98页 |
6.3.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和13的XRD分析 | 第98页 |
6.3.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和13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98-101页 |
6.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和13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101页 |
6.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的药物传递研究 | 第101-109页 |
6.5.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负载5-FU药物分子 | 第101-103页 |
6.5.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与5-FU药物分子的键合行为 | 第103-105页 |
6.5.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释放5-FU药物分子 | 第105-106页 |
6.5.4 Zn~(2+)刺激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2释放5-FU药物分子 | 第106-10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7章 醚氧四环三羧酸铟有机框架及痕量水检测 | 第110-123页 |
7.1 引言 | 第110-111页 |
7.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和15的合成 | 第111-113页 |
7.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和15的结构表征 | 第113-115页 |
7.3.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和15的元素分析 | 第113页 |
7.3.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和15的XRD分析 | 第113-114页 |
7.3.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和15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14-115页 |
7.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和15的热稳定性 | 第115-116页 |
7.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与15间的晶型转化分析 | 第116-119页 |
7.5.1 晶型转化过程结构分析 | 第116-117页 |
7.5.2 晶型转化过程TGA和XRD分析 | 第117-118页 |
7.5.3 晶型转化过程的显色时间分析 | 第118-119页 |
7.6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4对痕量水荧光检测研究 | 第119-120页 |
7.7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15的传导性质研究 | 第120-122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3页 |
附录 | 第143-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3-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个人简历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