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马克思地租理论视阈下我国农地流转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第8-9页
        一、研究背景第8页
        二、研究目的第8-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方法第9-12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9-11页
            (一)对马克思地租理论内容的讨论第9-10页
            (二)对地租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第10-11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页
    第三节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第12-14页
        一、重点难点第12-13页
        二、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一章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内涵第14-31页
    第一节 马克思地租概念第14-20页
        一、“地租”定义的提出第14页
        二、地租的组成部分第14-20页
            (一)级差地租第14-16页
            (二)绝对地租第16-20页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地租的其他理论第20-21页
        一、垄断地租第20页
        二、非农业用地地租第20-21页
        三、土地价格理论第21页
    第三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来源与发展第21-31页
        一、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第21-24页
            (一)威廉·配第第21-22页
            (二)亚当·斯密第22页
            (三)大卫·李嘉图第22-24页
        二、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第24-26页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发展第26-27页
            (一)整理、修订、出版工作第26页
            (二)增补、注释及修改理论内容第26-27页
            (三)其研究成果是马克思地租学说的重要组成内容第27页
        四、列宁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发展第27-31页
            (一)产生根源:地租的额外价值是一定实现的第28页
            (二)内容发展:以俄国的实际情况充实地租理论第28-30页
            (三)发展现实:资本主义地租具有历史短暂性第30-31页
第二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流转的关系第31-38页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地流转的基本状况第31-33页
        一、我国农地流转的背景分析第31页
        二、我国农地流转的实况分析第31-33页
    第二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流转的共同点第33-37页
        一、地租不具有社会性质属性,我国农地流转仍有“地租”第33页
        二、我国农地流转金是“土地使用”与“资本”的转换第33-34页
        三、农地流转市场与地租理论中“土地增值”的契合点第34-36页
        四、农地流转经营主体收获的形式是级差地租Ⅱ第36-37页
    第三节 我国农地流转是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创新发展第37-38页
第三章 山东省唐王镇农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第38-44页
    第一节 山东省历城区唐王镇的农地流转现实第38-41页
        一、唐王镇概况第38页
        二、当地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第38页
        三、农地流转的规模第38-39页
        四、土地流转的方式与租金差异第39页
        五、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第39-41页
    第二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视阈下完善农地流转政策的思考第41-44页
        一、科学合理地保证“土地保护与土地所有权”间的耦合第41-42页
        二、农业补贴突出重点,倾向种地行为第42页
        三、延长农地转包期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第42-43页
        四、加大农业技术支持,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第43-44页
结束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居民消费升级视角的诸暨珍珠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建筑工地农民工城市认同、心理融入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