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偶极子方法的粒子辐射特性和近场辐射换热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表 | 第14-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2.1 非球形非均质粒子的辐射特性 | 第21-25页 |
1.2.2 粒子的两体辐射换热 | 第25-27页 |
1.2.3 粒子的多体辐射换热 | 第27-2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非球形非均质粒子的辐射特性 | 第31-59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粒子的辐射特性参数 | 第31-33页 |
2.3 离散偶极子近似 | 第33-34页 |
2.4 内混合态碳黑气溶胶的辐射特性 | 第34-48页 |
2.4.1 粒子模型 | 第35-37页 |
2.4.2 计算条件 | 第37-38页 |
2.4.3 不同混合态和分形结构下的辐射特性 | 第38-44页 |
2.4.4 简化模型的近似误差 | 第44-48页 |
2.5 长有毛刺微藻粒子的辐射特性 | 第48-58页 |
2.5.1 粒子模型 | 第49-51页 |
2.5.2 计算条件 | 第51-52页 |
2.5.3 毛刺对辐射特性的影响及简化模型近似 | 第52-5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电介质纳米粒子团簇间的辐射换热 | 第59-73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多体辐射换热理论 | 第60-62页 |
3.3 团簇模型 | 第62-65页 |
3.4 SiC纳米粒子团簇间的辐射换热 | 第65-72页 |
3.4.1 分形维数对辐射换热的影响 | 第65-68页 |
3.4.2 多体相互作用对辐射换热的影响 | 第68-71页 |
3.4.3 团簇相对取向对辐射换热的影响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耦合电磁偶极子的多体辐射换热理论 | 第73-91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求解多体辐射换热的电磁偶极子方法 | 第74-81页 |
4.2.1 粒子系电场和磁场的格林函数 | 第74-76页 |
4.2.2 辐射热流和能量密度 | 第76-79页 |
4.2.3 纳米粒子的极化率 | 第79-81页 |
4.3 金属和非金属纳米粒子的多体辐射换热 | 第81-90页 |
4.3.1 辐射换热中的电磁相互作用 | 第81-85页 |
4.3.2 多体作用对近场辐射换热的影响 | 第85-89页 |
4.3.3 多体作用对局部能量密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传播表面波对近场辐射能量的长距离传输 | 第91-106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近表面处的多体辐射换热 | 第92-97页 |
5.2.1 无限大表面的反射格林函数 | 第92-94页 |
5.2.2 辐射热流与能量密度 | 第94-97页 |
5.3 近表面处粒子的辐射换热 | 第97-104页 |
5.3.1 SiC纳米粒子近表面处的辐射换热 | 第97-102页 |
5.3.2 粒子串和金属粒子近表面处的辐射换热 | 第102-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6章 任意形状粒子间的多体辐射换热 | 第106-124页 |
6.1 引言 | 第106-107页 |
6.2 多体热离散偶极子近似 | 第107-115页 |
6.2.1 体积分方程的离散与多体耦合方程 | 第107-110页 |
6.2.2 辐射热流、能量密度和对入射场的吸收 | 第110-113页 |
6.2.3 对比验证 | 第113-115页 |
6.3 立方粒子体系的辐射换热 | 第115-122页 |
6.3.1 两立方体粒子间的辐射换热 | 第115-118页 |
6.3.2 立方粒子阵列中的辐射传递因子 | 第118-121页 |
6.3.3 阵列中多体作用对背景辐射吸收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