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1.2 InSAR发展概述 | 第9-11页 |
| 1.3 InSAR监测地表形变的优势 | 第11-12页 |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进展 | 第12-15页 |
| 1.4.1 D-InSAR监测地表形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2 SBAS-InSAR监测地表形变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原理 | 第16-31页 |
| 2.1 D-InSAR基本原理 | 第16-23页 |
| 2.1.1 D-InSAR获取形变的原理 | 第16-20页 |
| 2.1.2 D-InSAR方法和处理流程 | 第20-22页 |
| 2.1.3 D-InSAR误差及其限制因素 | 第22-23页 |
| 2.2 SBAS-InSAR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 第23-28页 |
| 2.2.1 SBAS-InSAR算法模型和原理 | 第23-25页 |
| 2.2.2 工作流程 | 第25-26页 |
| 2.2.3 SBAS-InSAR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 第26-27页 |
| 2.2.4 SBAS-InSAR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27-28页 |
| 2.3 InSAR软件介绍 | 第28-30页 |
| 2.3.1 DORIS软件及其数据处理介绍 | 第28-29页 |
| 2.3.2 GAMMA软件软件介绍 | 第29-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基于D-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研究——以于田地震为例 | 第31-43页 |
| 3.1 于田地区概况和处理准备 | 第31-38页 |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31-32页 |
| 3.1.2 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 | 第32-38页 |
| 3.2 形变场提取 | 第38页 |
| 3.3 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38-41页 |
| 3.3.1 分析 | 第38-41页 |
| 3.3.2 结论 | 第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SBAS-InSAR技术在汶川地震震前监测中的应用 | 第43-55页 |
| 4.1 汶川地震构造背景 | 第43-44页 |
| 4.2 数据源和数据处理 | 第44-48页 |
| 4.2.1 DEM数据 | 第44-45页 |
| 4.2.2 SAR数据源 | 第45-46页 |
| 4.2.3 数据处理 | 第46-48页 |
| 4.3 震前形变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 4.3.1 震前变形剖面分析 | 第48-52页 |
| 4.3.2 时间序列分析 | 第52-54页 |
| 4.3.3 结论 | 第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55-56页 |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