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内科论文

针刺内关、通里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全脑低频振荡振幅和低频振荡振幅比率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对照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6页
1.研究方案第16-27页
    1.1 研究对象第16-18页
        1.1.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来源第16页
        1.1.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第16-17页
        1.1.3 纳入标准第17页
        1.1.4 排除标准第17-18页
        1.1.5 研究病例的中止第18页
    1.2 试验材料及设备第18-19页
        1.2.1 试验材料第18页
        1.2.2 研究设备第18-19页
    1.3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1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9页
        1.3.2 样本量估算第19-20页
        1.3.3 随机、对照方法第20页
        1.3.4 盲法设计第20页
    1.4 干预方案第20-22页
        1.4.1 分组与选穴定位第20-21页
        1.4.2 针刺操作流程第21页
        1.4.3 合并治疗规定第21-22页
    1.5 受试者功能磁共振扫描方案第22-23页
        1.5.1 fMRI扫描时间及地点第22页
        1.5.2 fMRI扫描前准备第22-23页
        1.5.3 fMRI扫描方法第23页
    1.6 观察指标第23-24页
        1.6.1 一般情况第23页
        1.6.2 疗效指标第23-24页
    1.7 研究质量控制第24-25页
        1.7.1 研究对象质量控制第24-25页
        1.7.2 治疗方法控制第25页
        1.7.3 fMRI扫描及数据第25页
        1.7.4 伦理审查第25页
    1.8 统计分析第25-27页
        1.8.1 基线分析第25页
        1.8.2 疗效指标分析第25-26页
        1.8.3 影像数据分析第26-27页
2.研究结果第27-43页
    2.1 试验完成情况第27页
    2.2 用药情况第27-28页
    2.3 两组心绞痛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第28-29页
    2.4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分析第29-31页
        2.4.1 心绞痛日记比较第29页
        2.4.2 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比较第29-30页
        2.4.3 西雅图量表评分比较第30页
        2.4.4 两组患者心绞痛西医常规基础用药情况比较第30-31页
    2.5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第31-36页
        2.5.1 心绞痛发作情况第31-33页
        2.5.2 西雅图量表评分第33-35页
        2.5.3 SAS及SDS情绪量表对比第35-36页
    2.6 针刺对两组心绞痛患者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第36-43页
        2.6.1 经穴组心绞痛患者针刺前后ALFF信号变化第36-38页
        2.6.2 非经非穴组心绞痛患者针刺前后ALFF信号变化第38-39页
        2.6.3 两组心绞痛患者针刺前后ALFF信号变化组间比较第39页
        2.6.4 经穴组心绞痛患者针刺前后fALFF信号变化第39-41页
        2.6.5 非经非穴组心绞痛患者针刺前后fALFF信号变化第41页
        2.6.6 两组心绞痛患者针刺前后fALFF信号变化组间比较第41-43页
讨论第43-60页
    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老龄化中国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第43-45页
    2.针灸是临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补充替代疗法第45-48页
        2.1 针灸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第45-46页
        2.2 内关、通里穴是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常用经穴组合第46-48页
    3.fMRI是研究针刺经穴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枢机制的可靠手段第48-51页
        3.1 BOLD-fMRI是目前研究大脑的常用影像学工具第48-49页
        3.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活动存在异常,为研究其针刺起效机制提供了良好切入点第49页
        3.3 低频振荡振幅和低频振荡振幅比率可互补、多方面反应大脑功能活动第49-50页
        3.4 运用fMRI技术,为深入探讨针刺经穴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机制提供了可视化依据第50-51页
    4.本研究方案的设计特点第51-52页
        4.1 非经非穴作为对照组的原因第51页
        4.2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第51-52页
    5.针刺经穴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应结果分析第52-53页
    6.针刺经穴与非经非穴对心绞痛患者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分析第53-55页
        6.1 针刺经穴对心绞痛患者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分析第53-54页
        6.2 针刺非经非穴对心绞痛患者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分析第54页
        6.3 针刺经穴与非经非穴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全脑自发神经活动影响的差异分析第54-55页
    7.靶向性的调节疼痛和情绪相关脑区可能是针刺经穴治疗心绞痛的作用特点第55-60页
        7.1 脑岛参与疼痛、情绪等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第55-56页
        7.2 前扣带回参与疼痛、情绪及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控第56-57页
        7.3 杏仁核是痛觉情绪信息处理的关键核团第57-58页
        7.4 额中回参与动态表情的情绪识别第58页
        7.5 楔前叶参与对情绪认知的调制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问题与展望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件第71-78页
    附件1 综述第71-77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刺内关调控腺苷受体改善心肌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电针对肥胖小鼠肠黏膜免疫的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