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残疾人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4.1 社会排斥理论 | 第13-14页 |
1.4.2 福利三角理论 | 第14-15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5.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5.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6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7 研究创新、不足与难点 | 第20-23页 |
1.7.1 创新点 | 第20-21页 |
1.7.2 不足之处与难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L村残疾人的人口学特征 | 第23-30页 |
2.1 L村残疾人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 | 第23-24页 |
2.2 L村残疾人婚姻状况及家庭关系 | 第24-26页 |
2.2.1 婚姻状况 | 第24页 |
2.2.2 家庭关系 | 第24-26页 |
2.3 L村残疾人残疾特征 | 第26-27页 |
2.3.1 持证、伤残等级和残疾类别 | 第26-27页 |
2.3.2 残老特征和致残原因 | 第27页 |
2.4 L村残疾人收入状况 | 第27-30页 |
2.4.1 收入范围 | 第27-28页 |
2.4.2 收入来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L村残疾人的养老现状 | 第30-40页 |
3.1 L村残疾人的养老保险水平 | 第30-31页 |
3.2 L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收入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1-33页 |
3.2.1 低保对社会保障收入的显著性水平 | 第31-32页 |
3.2.2 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收入保障的显著性水平 | 第32-33页 |
3.3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概况 | 第33-34页 |
3.3.1 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现状 | 第33-34页 |
3.3.2 L村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对比分析 | 第34页 |
3.4 L村残疾人的自理程度及生活照顾 | 第34-36页 |
3.4.1 自理程度 | 第34-35页 |
3.4.2 照顾对象 | 第35-36页 |
3.5 残疾人护理补贴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6-37页 |
3.6 L村残疾人生活居住环境 | 第37-40页 |
3.6.1 居住房屋现状 | 第37-38页 |
3.6.2 生活质量评价与居住房屋所有权的卡方测试 | 第38-40页 |
第四章 L村残疾人养老生活的困境问题分析 | 第40-48页 |
4.1 L村残疾人养老困境问题评价频数统计 | 第40-41页 |
4.1.1 L村残疾人养老困境的微观评价和解释 | 第40-41页 |
4.1.2 L村残疾人对养老问题的宏观评述和解释 | 第41页 |
4.2 经济收入低导致土地养老方式日渐式微 | 第41-42页 |
4.3 县乡镇残疾人康复机构发育迂缓,无法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 | 第42-43页 |
4.4 公益的盲点——农村残疾人社会关注度低 | 第43-44页 |
4.5 亲情分离—残疾抚养监护人缺位 | 第44-45页 |
4.6 村落社区服务发育滞缓——社区养老其实难副 | 第45页 |
4.7 残疾人托养服务供需矛盾尖锐 | 第45-46页 |
4.8 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困难重重 | 第46-48页 |
第五章 L村残疾人的养老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5.1 切实落实残疾人悬空政策,实现残疾人小康进程重要指标 | 第48-49页 |
5.2 调整残疾人养老保险制度,降低残疾人养老保险领取年龄档 | 第49页 |
5.3 改善农村残疾人宜居环境和无障碍环境 | 第49-50页 |
5.4 构建“残残、残健、健残”三个融合互助体系 | 第50-51页 |
5.5 加大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力度 | 第51-52页 |
5.6 提升残疾人医疗、社区康复水平 | 第52-53页 |
5.6.1 尝试医疗康复纳入医疗保险 | 第52页 |
5.6.2 发挥社区康复职能 | 第52-53页 |
5.7 凝聚慈善公益合力,提升社会助残服务供给侧力度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一 论文问卷 | 第59-63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