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三维模型分割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三维模型配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6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三维模型数据获取及处理 | 第18-26页 |
2.1 三维模型数据获取 | 第18-21页 |
2.1.1 获取三维颅面数据 | 第18-20页 |
2.1.2 获取三维兵马俑数据 | 第20-21页 |
2.2 三维模型的处理 | 第21-25页 |
2.2.1 三维模型去噪 | 第21-22页 |
2.2.2 三维模型的简化 | 第22-24页 |
2.2.3 三维模型的补洞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三维模型目标面的识别与分割 | 第26-40页 |
3.1 经典三维模型分割算法 | 第26-30页 |
3.1.1 分水岭算法 | 第26-27页 |
3.1.2 区域增长算法 | 第27页 |
3.1.3 迭代聚类算法 | 第27页 |
3.1.4 曲率与聚类相结合的混合分割算法 | 第27-30页 |
3.2 基于最小生成树的目标面识别算法 | 第30-35页 |
3.2.1 分割特征点 | 第30-31页 |
3.2.2 构造MST | 第31页 |
3.2.3 构造闭合边界线 | 第31-32页 |
3.2.4 提取曲面 | 第32页 |
3.2.5 识别目标面及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3.3 改进的随机游走分割算法 | 第35-39页 |
3.3.1 经典随机游走算法 | 第36页 |
3.3.2 使用改进的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三维模型分割 | 第36-37页 |
3.3.3 分割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三维模型配准 | 第40-56页 |
4.1 三维模型粗配准 | 第40-42页 |
4.2 经典的三维模型精配准算法 | 第42-46页 |
4.2.1 迭代最近点算法 | 第42-44页 |
4.2.2 薄板样条配准算法 | 第44-46页 |
4.3 加入迭代系数与旋转角相结合的改进ICP算法 | 第46-51页 |
4.3.1 迭代系数 | 第46-48页 |
4.3.2 旋转角 | 第48-49页 |
4.3.3 配准步骤 | 第49-51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4.4.1 颅面数据实验 | 第51-52页 |
4.4.2 兵马俑数据实验 | 第52-53页 |
4.4.3 实验分析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三维模型分割与配准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6-62页 |
5.1 系统功能设计 | 第56-58页 |
5.1.1 三维模型数据获取及处理 | 第56页 |
5.1.2 三维模型的识别与分割 | 第56-57页 |
5.1.3 三维模型的配准 | 第57页 |
5.1.4 系统功能结构图 | 第57-58页 |
5.2 系统流程图 | 第58-59页 |
5.3 三维模型需求面识别与分割系统实现 | 第59-61页 |
5.3.1 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 第59页 |
5.3.2 分割系统实现 | 第59-60页 |
5.3.3 配准系统实现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