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1 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 第15-16页 |
1.1.2 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 | 第16-18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8-19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3.1 安全 | 第19-20页 |
1.3.2 公共安全 | 第20页 |
1.3.3 人为灾害 | 第20-21页 |
1.3.4 应急避难场所 | 第21页 |
1.3.5 安全评价 | 第21-22页 |
1.3.6 大型体育赛事 | 第22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33页 |
1.4.1 早期安全设计思想和实践 | 第22-24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1.4.2.1 美国概况 | 第24-26页 |
1.4.2.2 日本概况 | 第26-27页 |
1.4.2.3 英国概况 | 第27页 |
1.4.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33页 |
1.4.3.1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朴素安全观 | 第28-29页 |
1.4.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1.5 安全设计理论构建 | 第33-44页 |
1.5.1 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 第33-38页 |
1.5.1.1 系统论 | 第33-34页 |
1.5.1.2 耗散结构论 | 第34-36页 |
1.5.1.3 突变理论 | 第36-38页 |
1.5.2 中微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 第38-44页 |
1.5.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第38-39页 |
1.5.2.2 风险理论 | 第39-41页 |
1.5.2.3 环境设计层面的安全理论 | 第41-44页 |
1.6 研究路线和方法 | 第44-46页 |
1.6.1 研究路线 | 第44-45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体育场馆赛时安全设计 | 第47-120页 |
2.1 疏散设计 | 第47-63页 |
2.1.1 疏散设计基本内容 | 第48-51页 |
2.1.1.1 疏散设计原则 | 第48页 |
2.1.1.2 主要疏散方式 | 第48-49页 |
2.1.1.3 疏散设计的量化指标 | 第49-51页 |
2.1.2 关于现有规范量化规定的几点思考 | 第51-54页 |
2.1.2.1 对疏散时间的思考 | 第51-52页 |
2.1.2.2 对疏散宽度的思考 | 第52-53页 |
2.1.2.3 对人员密度和流动速率的思考 | 第53-54页 |
2.1.3 疏散中的薄弱环节及设计对策 | 第54-60页 |
2.1.3.1 安全出口的瓶颈现象 | 第55-56页 |
2.1.3.2 看台纵向通道的易跌倒现象 | 第56-57页 |
2.1.3.3 薄弱环节的设计对策 | 第57-60页 |
2.1.4 疏散模拟技术 | 第60-63页 |
2.1.4.1 经验公式和“处方式”规范的不足 | 第60-61页 |
2.1.4.2 疏散模拟技术 | 第61-63页 |
2.2 防火设计 | 第63-80页 |
2.2.1 大空间体育建筑的防火设计特点 | 第63-65页 |
2.2.2 现有规范标准的防火要求 | 第65-66页 |
2.2.3 体育馆比赛厅的综合防火设计策略 | 第66-73页 |
2.2.3.1 火灾初级阶段的“探测”和“灭火” | 第66-68页 |
2.2.3.2 火灾发展阶段的“防排烟” | 第68-72页 |
2.2.3.3 动态疏散诱导技术 | 第72-73页 |
2.2.4 性能化防火设计 | 第73-80页 |
2.2.4.1 性能化防火设计特点和应用现状 | 第73-74页 |
2.2.4.2 突破规范限制的主要表现 | 第74-76页 |
2.2.4.3 性能化设计安全判据 | 第76-79页 |
2.2.4.4 火灾模拟模型 | 第79-80页 |
2.3 防火疏散设计实证——以广州亚运游泳跳水馆为例 | 第80-87页 |
2.3.1 项目概况 | 第81-82页 |
2.3.2 处方式的精心设计 | 第82-84页 |
2.3.2.1 看台设计 | 第82-83页 |
2.3.2.2 疏散宽度 | 第83页 |
2.3.2.3 疏散时间 | 第83-84页 |
2.3.3 性能化的疏散模拟和火灾模拟 | 第84-87页 |
2.3.3.1 疏散安全分析和 RSET 时间的确定 | 第84-85页 |
2.3.3.2 火灾危险性和 ASET 时间的预测 | 第85-87页 |
2.3.3.3 钢结构屋盖的安全论证 | 第87页 |
2.4 防赛场暴力设计 | 第87-96页 |
2.4.1 赛场暴力的种类 | 第88页 |
2.4.2 防御看台区暴力事件的设计对策 | 第88-93页 |
2.4.2.1 座椅和排距 | 第89-90页 |
2.4.2.2 看台覆盖物 | 第90-92页 |
2.4.2.3 看台高区的监控 | 第92-93页 |
2.4.3 看台与场地之间的隔离设计对策 | 第93-96页 |
2.4.3.1 防护围栏 | 第93-94页 |
2.4.3.2 防护沟 | 第94-95页 |
2.4.3.3 防护墙 | 第95-96页 |
2.5 防爆炸袭击设计 | 第96-110页 |
2.5.1 爆炸破坏力的作用变量分析 | 第97-101页 |
2.5.1.1 爆炸物能量大小 | 第98页 |
2.5.1.2 建筑与爆炸点的距离 | 第98-100页 |
2.5.1.3 爆炸入射交角 | 第100-101页 |
2.5.2 爆炸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 第101-102页 |
2.5.3 体育场馆的防爆设计策略 | 第102-108页 |
2.5.3.1 建立防御汽车炸弹的边界 | 第102-105页 |
2.5.3.2 强化建筑防爆性能 | 第105-107页 |
2.5.3.3 早期检测 | 第107-108页 |
2.5.4 体育馆的理想抗爆模式 | 第108-110页 |
2.6 防生化袭击设计 | 第110-118页 |
2.6.1 生化毒剂的危害性 | 第110-112页 |
2.6.2 生化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 第112-113页 |
2.6.3 体育馆的防生化设计策略 | 第113-117页 |
2.6.3.1 污染源头上的防御 | 第114-115页 |
2.6.3.2 气流的组织控制 | 第115-117页 |
2.6.4 从防生化到室内空气品质 | 第117-11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三章 体育场馆灾时避难设计 | 第120-171页 |
3.1 避难研究的相关界定 | 第120-124页 |
3.1.1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 第120-122页 |
3.1.2 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别划分 | 第122-123页 |
3.1.3 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 | 第123-124页 |
3.2 体育场馆在避难场所中扮演的角色 | 第124-130页 |
3.2.1 国内的现状和前景 | 第124-126页 |
3.2.2 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 第126-130页 |
3.2.2.1 路易斯安娜超级穹顶体育馆 | 第127-128页 |
3.2.2.2 三木防灾体育公园 | 第128-130页 |
3.3 体育场馆的防灾避难优势分析 | 第130-137页 |
3.3.1 层级网络化的分布结构 | 第130-131页 |
3.3.2 同类建筑避难性能比较 | 第131-133页 |
3.3.3 体育场馆避难潜质解析 | 第133-137页 |
3.3.3.1 室外大量的附属空间 | 第133-134页 |
3.3.3.2 主体建筑大容量的室内空间 | 第134-135页 |
3.3.3.3 安全性高的结构、消防设计 | 第135-136页 |
3.3.3.4 配套完善的机电、服务设施 | 第136页 |
3.3.3.5 良好的交通组织 | 第136-137页 |
3.4 平灾结合的设计策略 | 第137-152页 |
3.4.1 室外开敞空间的应灾对策 | 第137-143页 |
3.4.1.1 前期防灾单元整合 | 第137-139页 |
3.4.1.2 强化应急设施预备 | 第139-140页 |
3.4.1.3 兼顾景观要素适灾性 | 第140-143页 |
3.4.2 主体建筑的应灾对策 | 第143-152页 |
3.4.2.1 采光通风自然化 | 第143-146页 |
3.4.2.2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 | 第146-149页 |
3.4.2.3 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 | 第149-152页 |
3.5 南沙体育中心避难设计 | 第152-170页 |
3.5.1 区位条件分析 | 第153-154页 |
3.5.2 亚运背景下的南沙体育中心 | 第154-158页 |
3.5.2.1 总体规划 | 第155-157页 |
3.5.2.2 体育馆的建筑设计 | 第157-158页 |
3.5.3 防灾构成 | 第158-160页 |
3.5.3.1 避难设计指标拟定 | 第159页 |
3.5.3.2 灾时功能分析 | 第159-160页 |
3.5.4 室外开敞空间避难设计 | 第160-167页 |
3.5.4.1 应急避难的功能区划 | 第161-164页 |
3.5.4.2 应急交通设施及流线设计 | 第164-165页 |
3.5.4.3 相关应急配套设施 | 第165-167页 |
3.5.5 主体建筑的避难功能植入 | 第167-170页 |
3.5.5.1 一期体育馆的避难改造 | 第167-168页 |
3.5.5.2 二期主体建筑的避难设计 | 第168-1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四章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方法 | 第171-229页 |
4.1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 FAHP 法应用 | 第171-195页 |
4.1.1 模糊层次评价方法的提出 | 第171-173页 |
4.1.2 层次分析法 | 第173-176页 |
4.1.2.1 评价模型的层级结构 | 第173-174页 |
4.1.2.2 矩阵比较和权重值计算 | 第174页 |
4.1.2.3 排序一致性检验 | 第174-176页 |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76-179页 |
4.1.3.1 评语集合的建立 | 第176页 |
4.1.3.2 单因素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 第176-177页 |
4.1.3.3 模糊运算 | 第177-178页 |
4.1.3.4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178-179页 |
4.1.4 体育场馆安全评定的 AHP 法应用 | 第179-186页 |
4.1.4.1 层次结构指标系统的选取原则 | 第179-180页 |
4.1.4.2 基于风险理论的层次结构 | 第180-183页 |
4.1.4.3 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 第183-186页 |
4.1.5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的 FAHP 法安全评价 | 第186-195页 |
4.1.5.1 体育场基本情况 | 第187-190页 |
4.1.5.2 评语集的建立 | 第190-191页 |
4.1.5.3 准则层的模糊运算 | 第191-194页 |
4.1.5.4 总体安全等级的确定 | 第194-195页 |
4.2 大型赛事背景下的安全评价加和法 | 第195-228页 |
4.2.1 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 | 第195-198页 |
4.2.1.1 气候安全 | 第196页 |
4.2.1.2 社会安全 | 第196-197页 |
4.2.1.3 城市生命线安全 | 第197页 |
4.2.1.4 食品安全 | 第197-198页 |
4.2.2 赛事安全的常用防御方法 | 第198-200页 |
4.2.2.1 安全等级的拟定 | 第198-199页 |
4.2.2.2 层级化防御圈的划分 | 第199-200页 |
4.2.3 基于 CPTED 理论的安全要点分析 | 第200-217页 |
4.2.3.1 交通可达性 | 第202-204页 |
4.2.3.2 安全通道 | 第204-206页 |
4.2.3.3 安全边界 | 第206-209页 |
4.2.3.4 无障碍化 | 第209-212页 |
4.2.3.5 可进入控制 | 第212-214页 |
4.2.3.6 风险管理 | 第214-217页 |
4.2.4 加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构建 | 第217-222页 |
4.2.4.1 安全评定结构 | 第218-219页 |
4.2.4.2 安全评价指标系统 | 第219-221页 |
4.2.4.3 安全评定标准 | 第221-222页 |
4.2.5 实证——广州天河体育场亚运足球决赛 | 第222-228页 |
4.2.5.1 安全概况分析 | 第222-223页 |
4.2.5.2 赛事安全评价 | 第223-22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228-22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29-234页 |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229-231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231-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43-244页 |
致谢 | 第244-245页 |
附件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