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三峡水库运行情况 | 第13页 |
1.1.2 水库运行对水环境及水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 三峡库区水华现象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2.1 三峡库区水华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碳元素赋存形态及其对水华的影响研究 | 第17-22页 |
1.2.3 碳酸酐酶(CA)对藻类生长的作用研究 | 第22-23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5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25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5.2 可行性分析 | 第25页 |
1.6 创新点 | 第25-27页 |
2 嘉陵江回水区主要基础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 第27-43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1.1 嘉陵江流域概况 | 第27-28页 |
2.1.2 采样区域的选定 | 第28-29页 |
2.1.3 采样及实验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2 嘉陵江回水区主要环境指标变化规律 | 第30-36页 |
2.2.1 水位 | 第30-31页 |
2.2.2 溶解氧(DO) | 第31-32页 |
2.2.3 温度 | 第32-33页 |
2.2.4 p H | 第33-34页 |
2.2.5 流速 | 第34-35页 |
2.2.6 藻密度 | 第35-36页 |
2.3 嘉陵江回水区主要营养盐指标变化规律 | 第36-39页 |
2.3.1 观测水体中TP的变化规律 | 第37-38页 |
2.3.2 观测水体中TN的变化规律 | 第38-39页 |
2.4 藻密度与N、P营养元素的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3 嘉陵江回水区碳元素形态特征 | 第43-59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3.2 嘉陵江回水区碳赋存形态及其分布 | 第43-46页 |
3.2.1 自然水体中碳主要赋存形态 | 第43-44页 |
3.2.2 嘉陵江回水区各形态碳的含量 | 第44-45页 |
3.2.3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碳的沿程分布 | 第45-46页 |
3.3 嘉陵江回水区水体碳的形态变化特征 | 第46-55页 |
3.3.1 总碳(TC)的年周期变化 | 第46-47页 |
3.3.2 总无机碳(TIC)的年周期变化 | 第47-48页 |
3.3.3 溶解性无机碳(DIC)的年周期变化 | 第48-50页 |
3.3.4 颗粒无机碳(PIC)的年周期变化 | 第50-51页 |
3.3.5 总有机碳(TOC)的年周期变化 | 第51-52页 |
3.3.6 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年周期变化 | 第52-54页 |
3.3.7 颗粒有机碳(POC)的年周期变化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9页 |
4 嘉陵江回水区碳酸酐酶活性研究 | 第59-69页 |
4.1 优势藻种碳酸酐酶活性概述 | 第59-61页 |
4.1.1 优势藻种的变化情况 | 第59-60页 |
4.1.2 优势藻种碳酸酐酶分布 | 第60页 |
4.1.3 优势藻种碳酸酐酶作用机理 | 第60-6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61页 |
4.3 嘉陵江回水区碳酸酐酶活性分布情况 | 第61-63页 |
4.3.1 藻华高发期碳酸酐酶活性的沿程分布 | 第61-62页 |
4.3.2 藻华高发期碳酸酐酶活性的周期变化 | 第62-63页 |
4.4 嘉陵江回水区各水质指标与碳酸酐酶活性的对比分析 | 第63-67页 |
4.4.1 温度与嘉陵江回水区碳酸酐酶活性的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4.4.2 p H与嘉陵江回水区碳酸酐酶活性的对比分析 | 第64页 |
4.4.3 DIC与嘉陵江回水区碳酸酐酶活性的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4.4.4 藻密度与嘉陵江回水区碳酸酐酶活性的对比分析 | 第66页 |
4.4.5 TN、TP与与嘉陵江回水区碳酸酐酶活性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9页 |
5 嘉陵江回水区基础水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9-81页 |
5.1 相关性分析概述 | 第69-71页 |
5.1.1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69-70页 |
5.1.2 偏相关性分析 | 第70-71页 |
5.2 各形态碳与基本水质指标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71-73页 |
5.3 藻密度与碳源及各水质指标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73-75页 |
5.4 藻华高发期碳酸酐酶活性与碳源及各水质指标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75-77页 |
5.5 各形态碳与基本水质指标间的偏相关性分析 | 第77页 |
5.6 藻华高发期碳酸酐酶活性与各水质指标间的偏相关性矩阵 | 第77-79页 |
5.7 小结 | 第79-8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1-85页 |
6.1 结论 | 第81-83页 |
6.2 建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