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1.4.1 主要内容 | 第10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2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 | 第12-20页 |
| 2.1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界定 | 第12-13页 |
| 2.1.1 污染场地的概念 | 第12-13页 |
| 2.1.2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定义 | 第13页 |
| 2.2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特征 | 第13-16页 |
| 2.2.1 社会本位性 | 第14页 |
| 2.2.2 系统规律性 | 第14-15页 |
| 2.2.3 科技能动性 | 第15页 |
| 2.2.4 宏观统一性 | 第15-16页 |
| 2.3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原则 | 第16-17页 |
| 2.3.1 预防原则 | 第16页 |
| 2.3.2 协调发展原则 | 第16-17页 |
| 2.3.3 污染者付费原则 | 第17页 |
| 2.4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功能 | 第17-20页 |
| 2.4.1 保障生态安全 | 第17-18页 |
| 2.4.2 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 第18页 |
| 2.4.3 促进和谐发展 | 第18-20页 |
| 3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现状检视 | 第20-25页 |
| 3.1 未将土壤作为独立环境要素予以保护 | 第20页 |
| 3.2 立法笼统化、分散化 | 第20-22页 |
| 3.3 评估制度缺失 | 第22页 |
| 3.4 保障资金不足 | 第22-23页 |
| 3.5 程序性不强,责任主体不清 | 第23页 |
| 3.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滞后 | 第23-25页 |
| 4 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域外借鉴 | 第25-33页 |
| 4.1 美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 | 第25-28页 |
| 4.1.1 美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立法背景 | 第25页 |
| 4.1.2 美国污染场地修复立法模式 | 第25-26页 |
| 4.1.3 美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4.1.4 美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评价 | 第27-28页 |
| 4.2 日本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 | 第28-30页 |
| 4.2.1 日本污染场地修复的立法背景 | 第28页 |
| 4.2.2 日本污染场地修复立法模式 | 第28页 |
| 4.2.3 日本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 4.2.4 日本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评价 | 第29-30页 |
| 4.3 德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 | 第30-32页 |
| 4.3.1 德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立法背景 | 第30页 |
| 4.3.2 德国污染场地修复立法模式 | 第30-31页 |
| 4.3.3 德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1页 |
| 4.3.4 德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评价 | 第31-32页 |
| 4.4 域外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发意义 | 第32-33页 |
| 5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3-38页 |
| 5.1 信息收集制度 | 第34页 |
| 5.2 调查评估制度 | 第34-35页 |
| 5.3 公众参与制度 | 第35页 |
| 5.4 资金保障制度 | 第35-36页 |
| 5.5 修复监测制度 | 第36页 |
| 5.6 法律责任制度 | 第36-37页 |
| 5.7 土壤质量标准制度 | 第37-38页 |
| 6 结语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