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1.1 NO_x的危害与来源 | 第9-11页 |
| 1.1.1 NO_x的危害 | 第9-10页 |
| 1.1.2 NO_x的来源 | 第10页 |
| 1.1.3 NO_x的生成机理 | 第10-11页 |
| 1.2 我国NO_x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我国NO_x的排放情况 | 第11-12页 |
| 1.2.2 我国NO_x的排放控制 | 第12页 |
| 1.3 火电厂NO_x排放控制技术 | 第12-16页 |
| 1.3.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 第14页 |
| 1.3.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 第14-16页 |
| 1.3.3 当前主要采用的脱硝技术 | 第16页 |
| 1.4 SCR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4.1 SCR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 第16-17页 |
| 1.4.2 SCR催化剂的载体 | 第17-18页 |
| 1.4.3 活性炭纤维的预处理 | 第18-19页 |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 1.5.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 1.5.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 1.5.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 1.5.4 课题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第2章 ACF负载铜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27页 |
| 2.1 ACF负载铜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25页 |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 2.1.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 2.1.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5页 |
| 2.2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3章 催化剂的表征与讨论 | 第27-43页 |
| 3.1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 3.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实验 | 第28-34页 |
| 3.2.1 低温氮吸附分析 | 第28-29页 |
| 3.2.2 比表面积(BET)及孔容测试 | 第29-30页 |
| 3.2.3 孔径分布测试 | 第30-34页 |
| 3.3 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实验 | 第34-36页 |
| 3.4 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 | 第36-38页 |
| 3.5 催化剂的热重差热(TG-DTA)实验 | 第38-4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 第4章 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测试 | 第43-53页 |
| 4.1 | 第43-44页 |
| 4.1.1 实验装置 | 第43-44页 |
| 4.1.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4.2 ACF、ACFN脱硝活性测试 | 第44-45页 |
| 4.3 系列Cu O/ACFN、Zr O_2/ACFN、Cu O-ZrO_2/ACFN脱硝活性测试 | 第45-49页 |
| 4.3.1 Cu O/ACFN | 第46-47页 |
| 4.3.2 ZrO_2/ACFN | 第47-48页 |
| 4.3.3 Cu O-ZrO_2/ACFN | 第48-49页 |
| 4.4 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条件优化 | 第49-51页 |
| 4.4.1 氧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4.2 氨氮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3-55页 |
| 5.1 结论 | 第53页 |
| 5.2 下一步研究建议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