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 | 第12页 |
1.2.2 关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 第12页 |
1.2.3 关于我国的农村经济 | 第12页 |
1.2.4 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农村经济发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一般理论 | 第14-17页 |
2.1 农业政策性金融及其功能 | 第14-1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2.1 市场失灵论 | 第15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5-16页 |
2.2.3 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理论 | 第16页 |
2.2.4 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 | 第16页 |
2.3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和特殊性质 | 第16-17页 |
第3章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状况 | 第17-21页 |
3.1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征 | 第17-19页 |
3.1.1 根据特定的政策目标来设立 | 第17-18页 |
3.1.2 从财政全资到股权结构逐渐多元化 | 第18页 |
3.1.3 政府对农业政策性信贷实行优惠措施 | 第18-19页 |
3.1.4 根据政策指向严格界定经营项目和范围 | 第19页 |
3.2 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3.3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 第20-21页 |
第4章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和现状 | 第21-25页 |
4.1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状况 | 第21-23页 |
4.1.1 新农村建设的性质和意义 | 第21-22页 |
4.1.2 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22-23页 |
4.2 新农村建设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4.3 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4-25页 |
第5章 斗门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情况和实证分析 | 第25-31页 |
5.1 斗门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历程和成效 | 第25-27页 |
5.1.1 斗门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25页 |
5.1.2 斗门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信贷业务和成效 | 第25-27页 |
5.2 斗门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5.2.1 资金来源不够多元 | 第27页 |
5.2.2 支农领域不够广阔 | 第27页 |
5.2.3 业务品种不够多样 | 第27-28页 |
5.2.4 运作模式不够灵活 | 第28页 |
5.3 斗门农发行促进斗门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28-31页 |
5.3.1 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 | 第28-29页 |
5.3.2 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5.3.3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 第30-3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31-3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31页 |
6.2 对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及自身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31-35页 |
6.2.1 拓阔融资渠道,保证资金充足 | 第31-32页 |
6.2.2 拓展业务范围,创新发展思路 | 第32页 |
6.2.3 深入农村服务,加强银企合作 | 第32-33页 |
6.2.4 重构信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 第33页 |
6.2.5 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