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引言 | 第9-11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桩锚支护结构受力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基于变形控制的桩锚支护结构受力机理分析 | 第19-29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桩与预应力锚索相互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 2.3 桩锚协调变形分析 | 第20-21页 |
| 2.4 桩锚协同受力分析 | 第21-23页 |
| 2.5 桩锚内力计算 | 第23-28页 |
| 2.5.1 桩锚力学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 2.5.2 基本假定 | 第24页 |
| 2.5.3 锚索拉力计算 | 第24-26页 |
| 2.5.4 桩身内力计算 | 第26-28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桩锚支护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框架构建 | 第29-41页 |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 3.2 现行规范桩锚支护结构抗震设计框架 | 第30-33页 |
| 3.3 桩锚支护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 | 第33-36页 |
| 3.3.1 性能水准 | 第33-34页 |
| 3.3.2 性能准则 | 第34-35页 |
| 3.3.3 性能指标 | 第35-36页 |
| 3.4 桩锚支护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流程 | 第36-37页 |
| 3.5 现行规范抗震设计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4 桩锚支护结构性能指标的确定 | 第41-57页 |
| 4.1 性能指标量化取值方法 | 第41页 |
| 4.2 基于数值模拟桩锚支护结构受力特点和变形规律分析 | 第41-54页 |
| 4.2.1 数值模拟软件的特点 | 第41-42页 |
| 4.2.2 建模过程 | 第42页 |
| 4.2.3 主要结构单元 | 第42页 |
| 4.2.4 模型主要参数和假定 | 第42-43页 |
| 4.2.5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 4.2.6 模型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 4.2.7 模型动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 4.3 桩锚支护结构性能指标值 | 第54-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工程应用 | 第57-73页 |
| 5.1 引言 | 第57页 |
| 5.2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57-59页 |
| 5.3 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第59-62页 |
| 5.3.1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9-61页 |
| 5.3.2 锚索预拉力值的确定 | 第61页 |
| 5.3.3 基于变形控制的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第61-62页 |
| 5.3.4 传统方法桩锚支护结构设计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62页 |
| 5.4 桩锚支护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62-65页 |
| 5.4.1 设计步骤 | 第62-63页 |
| 5.4.2 功能评估及安全评估 | 第63-65页 |
| 5.5 边坡工程监测及实施效果 | 第65-71页 |
| 5.5.1 监测目的 | 第65页 |
| 5.5.2 监测方案 | 第65-66页 |
| 5.5.3 监测仪器设备和方法 | 第66-68页 |
| 5.5.4 监测结果及实施效果分析 | 第68-71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