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弊端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体育纠纷的诉讼解决方式及弊端 | 第12-14页 |
一、冗长的诉讼程序难以适应体育争议迅速解决的要求 | 第12-13页 |
二、法官欠缺解决体育纠纷的专业知识 | 第13页 |
三、法律的滞后性和法律制度的差异性 | 第13页 |
四、诉讼成本过高和体育组织内部排挤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体育纠纷的ADR解决方式及弊端 | 第14-18页 |
一、体育行会内部解决及其弊端 | 第14-16页 |
二、体育争议调解解决及其弊端 | 第16-17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一、体育纠纷频发亟待建立体育仲裁制度 | 第18页 |
二、体育纠纷的特殊性需要建立体育仲裁制度 | 第18-19页 |
三、与国际体育惯例接轨呼唤建立体育仲裁制度 | 第19页 |
第二节 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可行性 | 第19-23页 |
一、我国体育法治的加强为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 第19-20页 |
二、我国体育相关学术活动的繁荣为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提供了学术支持 | 第20页 |
三、我国仲裁制度的日益成熟为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提供了必要条件 | 第20-21页 |
四、国际体育仲裁的运作模式为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提供了经验借鉴 | 第21-22页 |
五、体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为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打下了实践基础 | 第22页 |
六、公众对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正在形成共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际体育仲裁制度及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仲裁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国际体育仲裁制度 | 第23-25页 |
一、国际体育仲裁院的设立和发展 | 第23页 |
二、国际体育仲裁院的机构设置及功能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仲裁制度 | 第25-29页 |
一、美国体育仲裁制度 | 第25-26页 |
二、日本体育仲裁制度 | 第26-27页 |
三、借鉴与启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构建 | 第29-38页 |
第一节 我国体育仲裁的性质界定 | 第29-30页 |
一、体育仲裁应适应仲裁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二、体育仲裁的性质应界定为准司法性 | 第30页 |
第二节 我国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置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我国体育仲裁的受案范围 | 第32-33页 |
一、限制体育纠纷适用体育仲裁的条件 | 第32页 |
二、划定体育纠纷适用体育仲裁的类型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我国体育仲裁的仲裁员 | 第33-35页 |
一、兼职仲裁员与专制仲裁员并用 | 第33-34页 |
二、推荐性的仲裁员名册 | 第34页 |
三、尝试建立仲裁员终身制 | 第34-35页 |
第五节 我国体育仲裁的程序设计 | 第35-36页 |
一、调解可以作为体育仲裁的前置程序 | 第35-36页 |
二、体育仲裁程序应实现多元化 | 第36页 |
第六节 我国体育仲裁的司法监督 | 第36-38页 |
一、尊重“体育自治”,实行有限审查 | 第37页 |
二、司法监督应坚持的原则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