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7页 |
1.1 宫颈癌 | 第11-19页 |
1.1.1 宫颈癌的病因 | 第12-13页 |
1.1.2 宫颈癌的预防 | 第13-15页 |
1.1.3 宫颈癌的治疗 | 第15-19页 |
1.2 子宫内膜癌 | 第19-26页 |
1.2.1 子宫内膜癌概况 | 第19页 |
1.2.2 子宫内膜的高危因素 | 第19-21页 |
1.2.3 预防 | 第21-22页 |
1.2.4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 第22-26页 |
1.3 肿瘤的免疫治疗 | 第26-28页 |
1.3.1 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第27页 |
1.3.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 第27页 |
1.3.3 肿瘤治疗性疫苗和新抗原 | 第27-28页 |
1.4 溶瘤病毒 | 第28-37页 |
1.4.1 溶瘤病毒的概况 | 第28-29页 |
1.4.2 溶瘤病毒的作用机制 | 第29-31页 |
1.4.3 溶瘤病毒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1.4.4 溶瘤肠道病毒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50页 |
2.1 材料 | 第37-41页 |
2.1.1 仪器 | 第37-38页 |
2.1.2 质粒、细胞株、病毒株、实验动物与临床标本 | 第38-41页 |
2.2 方法 | 第41-49页 |
2.2.1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 | 第41-43页 |
2.2.2 病毒培养与滴度测定 | 第43-44页 |
2.2.3 病毒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实验 | 第44-45页 |
2.2.4 肿瘤细胞表面病毒相关受体的检测 | 第45-46页 |
2.2.5 细胞周期的检测 | 第46-47页 |
2.2.6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Annexin V的变化 | 第47页 |
2.2.7 CVB3病毒治疗肿瘤的体内治疗研究 | 第47-48页 |
2.2.8 评估CVB3病毒治疗患者来源肿瘤组织效果的组织培养药物应答测定法 | 第48-49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50-83页 |
3.1 CVB3病毒株的基本信息 | 第50-56页 |
3.1.1 CVB3病毒株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50-53页 |
3.1.2 CVB3病毒的培养以及感染性克隆的构建、病毒生产与评价 | 第53-56页 |
3.2 CVB3毒株XM2035对宫颈癌细胞的溶瘤效果分析 | 第56-68页 |
3.2.1 宫颈癌细胞基本信息 | 第56-57页 |
3.2.2 宫颈癌细胞表面CVB3病毒受体表达分析 | 第57-58页 |
3.2.3 CVB3体外溶瘤效果分析 | 第58-61页 |
3.2.4 CVB3在宫颈癌细胞中的体外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61-62页 |
3.2.5 宫颈癌细胞的体内成瘤与CVB3对宫颈癌的体内溶瘤分析 | 第62-67页 |
3.2.6 CVB3感染诱导宫颈癌细胞发生凋亡的初步探索 | 第67-68页 |
3.3 CVB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溶瘤效果分析 | 第68-78页 |
3.3.1 子宫内膜癌细胞信息列表 | 第68页 |
3.3.2 子宫内膜癌细胞表面病毒受体流式分析 | 第68-69页 |
3.3.3 CVB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体外溶瘤效果分析 | 第69-72页 |
3.3.4 CVB3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72-73页 |
3.3.5 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体内成瘤与CVB3对子宫内膜癌的体内溶瘤分析 | 第73-77页 |
3.3.6 CVB3感染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凋亡的初步探索 | 第77-78页 |
3.4 CVB3对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组织样本的溶瘤分析 | 第78-83页 |
3.4.1 临床资料 | 第78-80页 |
3.4.2 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培养药敏检测法分析CVB3溶瘤效力 | 第80-8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3-90页 |
4.1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治疗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前景探讨 | 第83-85页 |
4.1.1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宫颈癌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83页 |
4.1.2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83-84页 |
4.1.3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前景浅析 | 第84-85页 |
4.2 CVB3用于治疗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潜在价值 | 第85-90页 |
4.2.1 CVB3具有广谱、高效和特异的溶瘤活性 | 第85-87页 |
4.2.2 CVB3对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溶瘤效果浅析 | 第87-90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90-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11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