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4页 |
1.1 同型半胱氨酸 | 第14-17页 |
1.1.1 同型半胱氨酸的存在形式和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1.2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相关基因位点 | 第15页 |
1.1.3 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在不良妊娠发生上的致病机理 | 第15-17页 |
1.2 叶酸 | 第17-22页 |
1.2.1 影响叶酸代谢的相关基因位点 | 第18-19页 |
1.2.2 叶酸与不良妊娠的发生 | 第19-22页 |
1.2.2.1 叶酸与习惯性流产 | 第19-20页 |
1.2.2.2 叶酸和早产 | 第20-21页 |
1.2.2.3 叶酸与其他出生缺陷疾病 | 第21-22页 |
1.3 维生素B_(12) | 第22-24页 |
1.3.1 维生素B_(12)代谢功能 | 第22页 |
1.3.2 维生素B_(12)缺乏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3.3 维生素B_(12)缺乏与不良妊娠的发生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6页 |
2.1.1.1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 | 第24页 |
2.1.1.2 红细胞叶酸测定试剂 | 第24页 |
2.1.1.3 维生素B_(12)测定试剂 | 第24-25页 |
2.1.1.4 DNA提取试剂 | 第25页 |
2.1.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7页 |
2.2.1 样本收集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7页 |
2.2.3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 | 第27-29页 |
2.2.3.1 检验原理 | 第27页 |
2.2.3.2 操作步骤 | 第27-29页 |
2.2.4 维生素B_(12)检测 | 第29-30页 |
2.2.4.1 检验原理 | 第29页 |
2.2.4.2 操作步骤 | 第29-30页 |
2.2.5 叶酸检测 | 第30-31页 |
2.2.5.1 检验原理 | 第30-31页 |
2.2.6 样品DNA提取 | 第31-32页 |
2.2.6.1 实验原理 | 第31页 |
2.2.6.2 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2.2.7 PCR的扩增 | 第32-34页 |
2.2.8 PCR产物的酶切 | 第34页 |
2.2.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4-37页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8-59页 |
3.1 Hcy、FA、VitB_(12)以及血清叶酸水平的测定结果比较 | 第38-45页 |
3.1.1 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比较 | 第41-42页 |
3.1.1.1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比较 | 第41页 |
3.1.1.2 同型半胱氨酸正常与异常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41-42页 |
3.1.2 红细胞叶酸结果比较 | 第42-43页 |
3.1.2.1 叶酸检测结果比较 | 第42页 |
3.1.2.2 红细胞叶酸正常与缺乏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42-43页 |
3.1.3 血清叶酸结果比较 | 第43-44页 |
3.1.3.1 血清叶酸检测结果比较 | 第43页 |
3.1.3.2 血清叶酸正常与缺乏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43-44页 |
3.1.4 维生素B_(12)结果比较 | 第44-45页 |
3.1.4.1 维生素B_(12)检测结果比较 | 第44页 |
3.1.4.2 维生素B_(12)正常与缺乏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44-45页 |
3.2 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没服用叶酸)组和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服用叶酸)组之间Hcy、FA、VitB_(12)以及血清叶酸水平的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45页 |
3.3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45-59页 |
3.3.1 不良妊娠的基因型及风险分析 | 第53-54页 |
3.3.2 不良妊娠发生的等位基因频率及风险 | 第54-55页 |
3.3.3 MTHFRC677T,MTRA2756G基因多态性及受检者年龄的关系 | 第55页 |
3.3.4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叶酸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关系 | 第55-56页 |
3.3.5 红细胞叶酸水平以及叶酸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关系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9-62页 |
4.1 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_(12)、红细胞叶酸和血清叶酸与不良妊娠 | 第59-60页 |
4.2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位点与不良妊娠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62-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A | 第73-7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