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其他论文

不同粗细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及与针感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第10-11页
引言第11-13页
临床研究第13-26页
    1 研究对象第13-17页
        1.1 研究对象来源第13页
        1.2 诊断标准第13-14页
        1.3 纳入标准第14-15页
        1.4 排除标准第15页
        1.5 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第15-16页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第16页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第16页
        1.8 不良事件及处理第16-17页
    2 研究方法第17-20页
        2.1 样本量的计算第17-18页
        2.2 随机分组第18页
        2.3 对照第18页
        2.4 盲法第18页
        2.5 技术路线第18-20页
    3 研究方案第20-21页
        3.1 针具的选择第20页
        3.2 选穴第20页
        3.3 腧穴定位第20页
        3.4 操作方法第20-21页
        3.5 疗程第21页
    4 疗效评价第21-23页
        4.1 时间第21页
        4.2 方法第21-23页
        4.3 随访第23页
        4.4 安全性评价第23页
        4.5 依从性评价第23页
    5 统计学分析第23-24页
        5.1 统计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第23页
        5.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第23-24页
        5.3 统计分析方法第24页
    6 质量控制第24-26页
        6.1 质量的控制和保证方法第24页
        6.2 质量控制要求第24-25页
        6.3 受试者权益保护第25页
        6.4 受试者依从性保证第25-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42页
    1 试验完成情况第26页
    2 基线分析第26-27页
        2.1 基线下两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第26-27页
        2.2 基线下两组间疗效指标的比较第27页
    3 治疗结果第27-30页
        3.1 两组间治疗后比较第27-29页
        3.2 两组内治疗后疗效比较第29-30页
    4 随访第30-32页
        4.1 随访时两组间量表评分比较第30-31页
        4.2 随访时两组组内量表评分比较第31-32页
        4.3 小结第32页
    5 两组针感记录结果及比较第32-38页
        5.1 两组针感分布情况第32-36页
        5.2 两组针感构成情况比较第36-38页
        5.3 两组针感强度对比第38页
        5.4 小结第38页
    6 针感与疗效的关系第38-40页
        6.1 胀感强度与治疗后有效率的关系第38-39页
        6.2 胀感强度和患者基础疼痛的差值与治疗后有效率的关系第39-40页
        6.3 小结第40页
    7 安全性分析第40-41页
    8 依从性分析第41-42页
讨论第42-64页
    1 中医学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识第42-44页
        1.1 病名第42页
        1.2 病因病机第42-44页
    2 西医学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识第44-46页
        2.1 病因病名第44页
        2.2 发病机理第44-46页
    3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现状第46-49页
        3.1 中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第46-47页
        3.2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西医学治疗方法第47-49页
    4 关于本研究的讨论第49-55页
        4.1 毫针粗细选择依据(研究背景)第49-50页
        4.2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是研究的良好载体第50页
        4.3 中医证型选择依据第50-51页
        4.4 选穴依据第51-52页
        4.5 不同粗细毫针对针刺治疗的相关影响第52页
        4.6 对本试验研究方法的讨论第52-55页
    5 针感强度与疗效的关系第55-57页
        5.1 针灸理论对针感的认识第55页
        5.2 针感产生的机制第55-56页
        5.3 针感、疼痛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第56页
        5.4 针感强弱与疗效的关系第56-57页
        5.5 中医学辨证论治中的气与形第57页
    6 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针灸诊疗方案的思考第57-58页
    7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评价方法第58-60页
        7.1 量表评价第58-60页
        7.2 其他评价方法第60页
    8.关于本研究的结果第60-64页
        8.1 毫针粗细与针感的关系第61页
        8.2 针感强度与疗效的关系第61-62页
        8.3 毫针粗细与疗效的关系第62-64页
结论第64-65页
问题与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件1:综述第71-77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附件2:相关量表第77-86页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腑降气推拿法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按摩后针刺治疗产后早期妊娠纹的临床疗效观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