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8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6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6-8页 |
第二章 浅绛探源 | 第8-12页 |
2.1 从“吴装”考证 | 第8-9页 |
2.2 历代画论的佐证 | 第9-12页 |
第三章 浅绛山水赋色技法传统脉络 | 第12-16页 |
3.1 古代浅绛技法 | 第12-13页 |
3.2 近现代浅绛技法 | 第13-16页 |
第四章 浅绛设色技法三大类 | 第16-20页 |
4.1 随类赋彩 | 第16-17页 |
4.2 以物体明暗和冷暖变化原则为主的赋色 | 第17-18页 |
4.3 重笔墨的构成式赋色 | 第18-20页 |
第五章 实践创作中总结出的新方向 | 第20-24页 |
5.1 以没骨技法入浅绛 | 第20-21页 |
5.2 借鉴西方,由描摹“自然之象”转化为描绘“心象” | 第21页 |
5.3 色墨互补强化张力 | 第21-22页 |
5.4 尝试新的材料 | 第22-24页 |
第六章 创作实践 | 第24-2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