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植物营养、代谢与呼吸论文--光合作用、碳素同化作用论文

藻类光合作用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藻胆体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光合作用第12页
    1.2 藻胆体简介第12-16页
        1.2.1 藻胆体的结构第12-13页
        1.2.2 藻胆体主要组分-藻胆蛋白第13-14页
        1.2.3 藻胆体主要组分-连接多肽第14-15页
        1.2.4 藻胆蛋白的辅基-藻胆素第15页
        1.2.5 能量传递功能第15-16页
    1.3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紫球藻藻胆体的分离纯化第18-27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18-21页
        2.2.1 材料第18-21页
        2.2.2 仪器第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2页
        2.3.1 紫球藻的培养第21页
        2.3.2 藻胆体的制备第21-22页
        2.3.3 藻胆体浓度的测定第22页
        2.3.4 藻胆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22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2-25页
        2.4.1 紫球藻生长状况及荧光性能第22-23页
        2.4.2 第一次超离后的结果第23-24页
        2.4.3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的结果第24-25页
        2.4.4 藻胆体组分分析第25页
    2.5 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藻胆体的负染初步观察及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第27-35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27页
        3.2.1 材料第27页
        3.2.2 仪器第27页
    3.3 实验方法第27-30页
        3.3.1 藻胆体负染样品的制备第27-28页
        3.3.2 藻胆体负染样品的电镜观察第28页
        3.3.3 藻胆体冷冻样品的制备第28-29页
        3.3.4 藻胆体冷冻样品的电镜观察第29页
        3.3.5 照片数据处理第29-30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3.4.1 藻胆体的负染结果第30页
        3.4.2 藻胆体的冷冻结果第30-31页
        3.4.3 藻胆体颗粒的收集第31-32页
        3.4.4 藻胆体颗粒的挑选第32页
        3.4.5 藻胆体颗粒的二维平均第32-33页
        3.4.6 藻胆体的三维初始模型第33页
        3.4.7 条件优化后藻胆体的三维重构第33-34页
        3.4.8 藻胆体三维结构电子密度图第34页
    3.5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紫球藻藻胆体稳定性的研究第35-42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35页
        4.2.1 材料第35页
        4.2.2 仪器第35页
    4.3 实验方法第35-36页
        4.3.1 不同离子强度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5页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5页
        4.3.3 蔗糖溶液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5-36页
        4.3.4 不同价的阳离子、阴离子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6页
        4.3.5 一价阳离子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6页
        4.3.6 一价阴离子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6页
        4.3.7 ZN~(2+)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6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4.4.1 不同离子强度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6-37页
        4.4.2 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7页
        4.4.3 蔗糖溶液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7-38页
        4.4.4 不同价的阳离子、阴离子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8-39页
        4.4.5 一价阳离子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9页
        4.4.6 一价阴离子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9-40页
        4.4.7 Zn~(2+)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第40页
    4.5 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藻红蛋白的能量传递动力学第42-49页
    5.1 引言第42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42页
        5.2.1 材料第42页
        5.2.2 仪器第42页
    5.3 实验方法第42-44页
        5.3.1 藻株培养第42页
        5.3.2 B-PE六聚体样品制备第42-43页
        5.3.3 B-PE六聚体光谱特性测定第43页
        5.3.4 B-PE六聚体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测定和拟合第43-44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44-47页
        5.4.1 纯化后的B-PE六聚体第44页
        5.4.2 B-PE六聚体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第44-45页
        5.4.3 B-PE六聚体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第45-47页
    5.5 小结第47-49页
第六章 藻蓝蛋白的能量传递动力学第49-56页
    6.1 引言第49页
    6.2 材料与仪器第49页
        6.2.1 材料第49页
        6.2.2 仪器第49页
    6.3 实验方法第49-50页
        6.3.1 藻株培养第49页
        6.3.2 C-PC六聚体样品制备第49-50页
        6.3.3 C-PC六聚体光谱特性测定第50页
        6.3.4 C-PC六聚体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测定和拟合第50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6.4.1 纯化后的C-PC六聚体第50页
        6.4.2 C-PC六聚体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第50-51页
        6.4.3 C-PC六聚体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第51-55页
    6.5 小结第55-56页
第七章 藻胆体内部蛋白之间的能量传递动力学第56-63页
    7.1 引言第56页
    7.2 材料与仪器第56页
        7.2.1 材料第56页
        7.2.2 仪器第56页
    7.3 实验方法第56-57页
        7.3.1 藻株培养第56页
        7.3.2 藻胆体的制备第56-57页
        7.3.3 藻胆体光谱特性测定第57页
        7.3.4 藻胆体的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测定和拟合第57页
    7.4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7.4.1 藻胆体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第57-58页
        7.4.2 藻胆体的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第58-61页
    7.5 小结第61-6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8.1 结论第63-64页
    8.2 展望第64-65页
    8.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nVES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下一篇:模拟水淹胁迫下灰化薹草和虉草分解过程及细菌群落动态研究